运脾调中推拿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Infant Rotavirus enteritis, IRVE)又称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RV)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1973年在腹泻病人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中首次被发现。目前认为RV感染是引起全球范围内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该病起病急,潜伏期1-3天,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色淡黄、质稀薄如水样或蛋花汤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可伴有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呕吐等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症状,同时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据统计全球每年因RV感染所致腹泻的婴幼儿高达1.3亿,其中1800万患儿病情严重,每年约死亡87万例,且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较高。3岁以内的婴幼儿90%都感染过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每年在我国引起约3万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感染往往不仅仅是肠道感染,而经常是全身性感染,可导致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感染和损伤。由RV感染引起的病毒血症是引起肠道外感染的途径。血液检测结果表明约有近90%的患儿心肌酶谱发生异常,提示轮状病毒可引起心肌损伤。心肌损伤主要表现为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异常,但以心肌酶谱的异常更为显著。
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对症和液体疗法。近年来中医对RV肠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关于RV肠炎伴发心肌损伤,中医方面的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因此发挥和研究中医对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轮状病毒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其病位在大肠,病机的根本则是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湿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即病机关键为脾虚湿困。在临床中我们以运脾调中推拿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心肌损伤,取得了较好疗效。本课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运脾调中推拿法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随机入组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治疗组采用运脾调中推拿法,对照一组予传统推拿方法,对照二组予口服思密达,三组均根据病情在必要时予对症处理或液体疗法。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三组症状、体征、病毒转阴情况和心肌酶谱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和探讨治疗对心肌酶谱的影响。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一组为55%,对照二组5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三组在治疗轻型RV肠炎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9%,对照一组56%,对照二组57%,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三组在治疗中型RV肠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对照一组54%,对照二组54%,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止泻及食欲恢复时间上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前,治疗组心肌酶谱的均值与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一组、二组之间AST、CK-MB、HBDH、LDH的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说明治疗后AST、CK-MB、HBDH、LDH下降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AST、CK、CK-MB、HBDH、LDH组内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AST、CK-MB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余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后AST、CK-MB均有明显下降。
结论:
1、小儿RV肠炎的病机关键是脾虚湿困,故以“运脾调中、清肠化湿”为治疗法则。
2、运脾调中推拿法用于治疗小儿RV肠炎时,在缩短病程,改善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显著。
3、运脾调中推拿法用于治疗小儿RV肠炎伴发心肌损伤时能降低异常升高的心肌酶,特别是降低AST、CK-MB,从而减轻心肌损伤。
4、运脾调中推拿法治疗小儿RV肠炎是中医内病外治特色的体现,解决了小儿服药打针不配合的难题,操作简单方便,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
|
|
1 |
陈邦安;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1998年05期 |
2 |
张国英,史宏,冉丛兰;轮状病毒肠炎免疫功能的测定[J];成都医药;1998年04期 |
3 |
莫武桂,倪少娟,杨广林;母乳喂养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婴病程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1年05期 |
4 |
张亚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轮状病毒肠炎40例[J];山西中医;2002年01期 |
5 |
汪叶红
,杨华彬,何晓玲;干扰素联合氯丙嗪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年03期 |
6 |
叶礼鸣;叶孝礼;白植生;吴妙灵;;轮状病毒肠炎的实验诊断研究及其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06期 |
7 |
王保兴;邱学澂;李素娥;刘保良;;止泻合剂加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J];中国社区医师;1992年08期 |
8 |
高秀敏,毛兰芝;甲氰咪胍治疗轮状病毒肠炎56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年02期 |
9 |
杨辅直!广州510507,侯哲,钟汝玲!广州510507;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TNF〆、IL-6的变化及意义[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0 |
杨颖丽,陈琍,李惠民,许冠英;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2年20期 |
11 |
李瑞珍;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120例[J];医药导报;2002年10期 |
12 |
王亚飞,余小锋,吕华;轮状病毒肠炎伴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2003年11期 |
13 |
阎梅;百贝宁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
14 |
张洪英;高艳;刘立奎;王宇;;轮状病毒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年06期 |
15 |
施跃琼;;简阳地区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07年08期 |
16 |
段世玲;;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2期 |
17 |
杨爱兰;;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去乳糖饮食治疗[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10期 |
18 |
贺刚利;;思连康、思密达、西米替丁联合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11期 |
19 |
巴合提古丽·吾拉孜汗;;轮状病毒肠炎及其治疗[J];地方病通报;2009年04期 |
20 |
施传娥;姜海云;;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