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肠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法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通过动物实验拆方研究,探讨处方中主要药物黄柏、地榆、白及、白蔹4味中药的初步作用机制,筛选具有开发价值的药物。
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对照方法研究,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及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证的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予清肠化湿方口服结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美沙拉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肠黏膜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研究: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柏组、地榆组、白及组、白蔹组、巴柳氮组,造模后3天起治疗组分别予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10d,经过处理后评定各组大鼠一般状况、结肠大体形态及黏膜组织学损伤;分别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0含量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蛋白水平。
结果临床研究:治疗组对改善腹泻、脓血便、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改善肛门灼热方面两组疗效比较无差别(P0.05)。两组总有效率(96.67% vs 86.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于结肠黏膜病变及组织学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缓解率统计,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研究:各治疗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及组织黏膜病变(P0.05)。地榆组、黄柏组、巴柳氮组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含量明显降低,抑炎因子IL-10含量则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大鼠肠组织中NF-κB蛋白水平较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调(P0.05),各治疗组间比较,尤以地榆效果更为显著(P0.05)。
结论清肠化湿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湿热内蕴证有效、安全的方法,其临床疗效优于美沙拉嗪。结合实验研究推测方中地榆、黄柏是治疗活动期UC的有效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抑炎因子IL-10,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1β,下调NF-κB蛋白水平,进而起到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免疫作用;白及、白蔹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下调NF-κB蛋白表达,进而起到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