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

徐海红  
【摘要】:生态文明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是生态文明本身的合法性问题,即以什么为根据来确认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人类中心论,一是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以人类为本位建构生态文明,生态中心论以生态为本位建构生态文明。然而,环境正义理论业已证明:在人类社会存在阶层分化和贫富差异的条件下,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人类和共同的自然环境。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脱离了现实主体的差异性而陷入抽象主义。走出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这一理论困境,从抽象向现实复归,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原则,坚持从劳动出发,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实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最终以生态劳动为基础建构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思想和道德,还创造了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劳动虽然创造了文明,但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够生成生态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引起了文明的异化,尤其是劳动的生态异化催生了反自然的文明,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消除劳动的生态异化,须实现劳动解放的生态转向,扬弃异化劳动,转向生态劳动。生态劳动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物质变换中人与自然之间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相互交换以实现自然养育人类和人类护育自然的统一。生态劳动概念本身既具有描述性,又具有规范性。生态劳动创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生态劳动的基础上得以生成。基于生态劳动的生态文明是文明的真实形态,也是生态融入文明和文明融入生态的双向过程。在生态劳动基础上所生成的生态文明在内在方面表现为生态人性的生成,在外在方面表现为生态人性对象化到器物、制度、精神的层面,从而创造生态器物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在价值目标上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正义,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表现为确立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最终,以“合乎生态”、“合乎人性”以及生产者联合起来的方式实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为实践指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松志;;基于生态文明的庐山—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生态经济;2010年05期
2 杨立新;王丽;陈艳丽;;论生态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年07期
3 吕振斌;;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1年01期
4 刘晓玲;;“弘扬生态文明 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正式启动[J];生态文化;2009年02期
5 刘晓玲;;弘扬生态文化 推进生态建设[J];中国林业;2007年12期
6 张益;;感触美国的生态文明[J];文化交流;2008年04期
7 顾松铨;;时代呼唤生态文明[J];浙江林业;2005年05期
8 吴永波;;南京林业大学参与主办江苏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胡筝;;将生态文化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J];中国林业;2007年14期
10 南文渊;藏族生态文化的继承与藏区生态文明建设[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1 朱馨;;生态新风扑面来[J];今日浙江;2010年11期
12 严耕;;重塑生态价值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J];中国林业;2007年14期
13 李周;;行动比理念更重要[J];绿叶;2006年12期
14 陈和民;;发展生态经济 构建生态文明[J];理论导报;2011年01期
15 王丰年;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11期
16 ;各地动态[J];甘肃林业;2010年02期
17 周彰军;;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等10个单位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J];林业与生态;2010年11期
18 徐由海;;以湖为题展生态文化魅力——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侧记[J];当代江西;2010年12期
19 周敏;;返观传统生态文化,培育现代生态意识[J];环境教育;2009年02期
20 吴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成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J];中国林业;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汝先;;建设生态文化 塑造生态文明[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王景福;;沿着低碳之路 走向生态文明[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4 王建胜;;简论生态文明立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5 宁清同;;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治的支撑[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6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7 纪艳彬;;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张明国;;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视阈[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10 文祯中;;生态文明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连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3 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立平;生态伦理视域中的草原生态文明[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庆顺;坡地建筑生态文化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玉梅;海南省文昌市“文明生态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会齐;环境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冰梅;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之动物学溯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2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晓娜;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检验[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春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谷体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刘玉保;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现状研究以锦城街道为例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建设[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任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建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光宇;试论生态文明的主体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林晓磊;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金雷 杨天胜;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N];焦作日报;2009年
2 马旦 高小梁 严中华;碧水蓝天映武进 生态文明展新颜[N];江苏经济报;2011年
3 周丽燕;首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欧林;平湖绘就生态文明新蓝图[N];嘉兴日报;2010年
5 泰顺县环保局供稿;泰顺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CUBN记者 黄强 周微;建设生态四川 推进生态文明[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华实习生 王宁 姚橹;生态文明“涵养”森林之城[N];新乡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党生 马玉 记者 胡俭;有一种财富是“绿色家底”[N];扬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徐双燕;生态衢州:打造人居福地[N];衢州日报;2011年
10 中共永康市委书记 徐建华;“生态城乡”迈向生态文明[N];浙江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