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肿瘤科医护人员由于其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医护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调查研究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指导医护人员正确面对各种应激事件、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指导。本研究在己有文献分析、临床见习、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医护人员心理应激源问卷》和《医护人员应对方式问卷》。在安徽省三所综合性医院抽取159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1.编制的《医护人员心理应激源问卷》由三个因子构成,分别是工作任务压力、责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信度评估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89,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医护人员应对方式问卷》由三个因子构成,分别是消极情绪应对、积极情绪应对、问题解决,信度评估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2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工作任务压力及责任压力得分较高。不同群体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女性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及工作任务压力、责任压力显著高于男性(p0.05);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工作任务压力显著高于医生(p0.01);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随着职称的升高呈显著递减趋势,在责任压力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中级职称医护人员的责任压力得分最高。
3.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和积极情绪应对,不同群体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性医护人员在积极情绪应对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不同职称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在积极情绪应对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随着职称的升高呈递减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在积极情绪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20-30年龄阶段的积极情绪应对得分最高。
4.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383,p0.00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应激水平的医护人员采用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研究结论:
1.编制的测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测量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和应对方式的有效工具。
2.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工作任务压力是主要的心理应激源,主要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和积极情绪应对。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相互影响。
3.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调适,医护人员可以从主观上调整认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医疗管理者可以从客观上可以控制应激源,提供合适的宣泄途径和心理辅导。
|
|
|
|
1 |
邹涛,程明,朱熊兆,姚树桥;急性心理应激对小鼠记忆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1期 |
2 |
侯公林,缪小春;心理应激对大白鼠自由基损伤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
3 |
颜军,尹剑春,翟一飞,孙开宏,陈爱国;中小负荷运动对心理应激大鼠免疫功能若干指标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5年02期 |
4 |
牛志军;;心理应激与健康[J];职业与健康;1992年04期 |
5 |
邵建唐;刘占轩;王志刚;;运用“六法”降解员工心理应激[J];政工研究动态;2006年Z1期 |
6 |
张晶晶;;公安边防海警部队官兵心理应激现状与对策综述[J];大众商务;2010年10期 |
7 |
马超,齐梅;小学教师心理应激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
8 |
郝志平;大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应激与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11期 |
9 |
黄文英,吴志民,吴纪饶;心理应激对青少年运动员T淋巴细胞亚群及IgG、IgA、IgM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4年01期 |
10 |
魏妮;苏士香;;100例病毒性肝炎与心理应激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3年07期 |
11 |
刘音;心理应激致心律失常的研究探讨[J];医学与哲学;1996年05期 |
12 |
晓晨;;克拉克现象和心理应激[J];心理世界;2003年10期 |
13 |
周文华;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J];医学与哲学;2004年03期 |
14 |
郭明方,邹发祥,刘送宝,李建捷,王毅,傲建辉;射击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调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03期 |
15 |
朱蕴丽,苗元江;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干预策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
16 |
张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及应对方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
17 |
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6年08期 |
18 |
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7年04期 |
19 |
廖正康,郑友军;警察心理应激探讨[J];天府新论;2005年06期 |
20 |
王萍丽;关于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