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王文娟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肿瘤科医护人员由于其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医护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调查研究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指导医护人员正确面对各种应激事件、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指导。本研究在己有文献分析、临床见习、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医护人员心理应激源问卷》和《医护人员应对方式问卷》。在安徽省三所综合性医院抽取159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1.编制的《医护人员心理应激源问卷》由三个因子构成,分别是工作任务压力、责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信度评估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89,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医护人员应对方式问卷》由三个因子构成,分别是消极情绪应对、积极情绪应对、问题解决,信度评估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2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工作任务压力及责任压力得分较高。不同群体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女性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及工作任务压力、责任压力显著高于男性(p0.05);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工作任务压力显著高于医生(p0.01);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随着职称的升高呈显著递减趋势,在责任压力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中级职称医护人员的责任压力得分最高。 3.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和积极情绪应对,不同群体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性医护人员在积极情绪应对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不同职称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在积极情绪应对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随着职称的升高呈递减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肿瘤科医护人员在积极情绪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20-30年龄阶段的积极情绪应对得分最高。 4.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383,p0.00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应激水平的医护人员采用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研究结论: 1.编制的测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测量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和应对方式的有效工具。 2.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工作任务压力是主要的心理应激源,主要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和积极情绪应对。肿瘤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相互影响。 3.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调适,医护人员可以从主观上调整认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医疗管理者可以从客观上可以控制应激源,提供合适的宣泄途径和心理辅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邹涛,程明,朱熊兆,姚树桥;急性心理应激对小鼠记忆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1期
2 侯公林,缪小春;心理应激对大白鼠自由基损伤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3 颜军,尹剑春,翟一飞,孙开宏,陈爱国;中小负荷运动对心理应激大鼠免疫功能若干指标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5年02期
4 牛志军;;心理应激与健康[J];职业与健康;1992年04期
5 邵建唐;刘占轩;王志刚;;运用“六法”降解员工心理应激[J];政工研究动态;2006年Z1期
6 张晶晶;;公安边防海警部队官兵心理应激现状与对策综述[J];大众商务;2010年10期
7 马超,齐梅;小学教师心理应激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8 郝志平;大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应激与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11期
9 黄文英,吴志民,吴纪饶;心理应激对青少年运动员T淋巴细胞亚群及IgG、IgA、IgM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4年01期
10 魏妮;苏士香;;100例病毒性肝炎与心理应激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3年07期
11 刘音;心理应激致心律失常的研究探讨[J];医学与哲学;1996年05期
12 晓晨;;克拉克现象和心理应激[J];心理世界;2003年10期
13 周文华;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J];医学与哲学;2004年03期
14 郭明方,邹发祥,刘送宝,李建捷,王毅,傲建辉;射击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调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03期
15 朱蕴丽,苗元江;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干预策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6 张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及应对方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17 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6年08期
18 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7年04期
19 廖正康,郑友军;警察心理应激探讨[J];天府新论;2005年06期
20 王萍丽;关于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宇;;心理应激所致脑区的变化特点及中医药调节[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吴惠娟;沈鉴清;;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应激及其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庞广宝;李冠虹;石殿春;谢露;;愤怒心理应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评价[A];中南地区第八届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4 张乐之;郭峰;程灵芝;刘晓红;李川云;邓光辉;;心理应激对不同焦虑特质新兵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曾彪;张惠玲;;严重烧伤病人心理应激的治疗与护理[A];第六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6 沈君;王义典;沈新;;心理应激、心理干预与脑中风关系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赵敏;;心理应激对铁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七届学术会议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李越;吴国强;王亚宁;刘芳;马生海;詹晓梅;;党政管理干部心理应激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广新;于延周;金文彬;;虚拟现实技术在森林防火心理应激的应用基础及前景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10 唐新平;陈观华;;军人银屑病发病与心理应激相关性研究[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芳;心理应激致肝铁蓄积的机制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李少群;急性心理应激对胃肠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3 黄飞;心理应激对大鼠髁突软骨结构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4 郭祥瑞;心理应激对髓系抑制性细胞和内毒素休克的影响及初步机理探讨[D];吉林大学;2012年
5 耿战辉;锌对心理应激所致海马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6 徐曼妮;心理应激大鼠肝脏SFXN1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肝细胞铁代谢相关分子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李艳;从心理应激探讨“肝主疏泄”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孙东辉;围手术期病人心理应激的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免疫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胡家庆;心理应激对大鼠工作记忆、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机制及酪氨酸干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陈伟强;心理应激条件下脑金属硫蛋白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建红;5.12汶川地震后灾民心理应激症状反应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鲁燕霞;幼年心理应激对支气管哮喘大鼠中枢与外周免疫功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3 任伟荣;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综合评估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丽双;大鼠心理应激模型建立及相关因素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5 孙开宏;中小负荷运动对心理应激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3年
6 尹剑春;中小负荷运动对心理应激大鼠血清皮质酮、IL-2和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3年
7 黄文英;心理应激对不同人格特质青少年射击运动员T淋巴细胞亚群及IgG、IgA、IgM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师晓宁;军校医学生的日常困扰评定及心理应激因素分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姜睿;心理应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行为学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10 潘素玲;台湾地区职业妇女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规律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市气象局副局长 郭虎;加强突发事件科普工作 妥善处理心理应激[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魏开敏;心理应激可加速心肌老化[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南通市通济医院主任医师 沈均;心理救助 迫在眉睫[N];南通日报;2005年
4 解放军306医院 李茜 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 刘松怀;医生患者如何沟通[N];健康报;2001年
5 任勇;横遭变故 七成会生“心病”[N];天津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胡迎新;非典后别忘心理关爱[N];健康时报;2003年
7 记者 邵清滢;刑警大练兵:更严更高更好[N];人民公安报;2004年
8 吴巧君 张建新;远离亚健康要学会善待压力[N];经济参考报;2003年
9 杨长君 张谨毓 孙红军;说说战时心理应激反应[N];中国国防报;2003年
10 刘华清;如何保持在烦躁中心理健康[N];工人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