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纳米技术在抗凝血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

侯小妹  
【摘要】: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与材料表面亲疏水性、表面能、界面张力以及材料表面荷电性等有密切关系,深入了解材料表面与血液之间相互作用和探索抗凝血表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在仿生原理的指导下,利用纳米技术获得材料表面超疏水性能,进而研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内的可能应用。文中采用模板法、溶剂-非溶剂相分离法以及聚合物相分离法分别制备不同料、不同形貌的微图形表面,它们分别是聚苯乙烯平行阵列状纳米管膜、聚苯乙烯微纳结构纳米管膜、聚丙烯纳米微粒膜以及聚丙烯/聚氨酯微纳乳突复合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并对所有微纳结构表面进行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纳图形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疏水性。本文也阐述了以上三种方法在材料制备上各自的优缺点。 本文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全血黏附实验、动态凝血试验以及溶血试验等系统地研究分析了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表明: 对于两种不同形貌的聚苯乙烯纳米管膜表面,材料表面疏水性的提高可以减少血细胞的粘附;材料表面的微纳双重结构,能达到抗血小板和血细胞粘附的功效。同样的结论在聚丙烯纳米微粒膜以及聚丙烯/聚氨酯微纳乳突复合膜的血液相容性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 上述所有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传统高分子膜基本化学成分的前提下,微纳结构超疏水表面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可应用于与血液相接触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设计。 此外,本文还对聚-(氮异丙基丙烯酰胺-co-苯乙烯)-g-聚氮异丙基丙烯酰胺纳米粒子[PNIPAM-g-P(NIPAM-co-St) Nanoparticles, PNNS-NPs]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中,我们用透射电镜、粒度分析、Zeta电位、接触角测试、溶血试验和体外凝血时间等方法研究了粒子的形貌、粒径、所带电荷和表面亲疏水性及抗凝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纳米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粒径约为134.6nm,尺寸均一,分散性好,呈电负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与此同时,本文还对PNNS-NPs的细胞相容性进行了评价,通过纳米粒子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育的方式,进一步研究这种粒子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PNNS-NPs亦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陈柄灿,霍丹群,饶佳家,侯长军,李明远;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表征及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2期
2 张明华;郑海燕;;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08期
3 陈仁怀;;纳米技术与纳米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1年01期
4 程青,王国斌;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进展[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1年03期
5 马友全;小东西撼动大世界[J];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02期
6 何淑漫;周健;;抗凝血生物材料[J];化学进展;2010年04期
7 ;纳米技术及材料[J];新材料产业;2004年02期
8 奚廷斐,王春仁,田文华,雷学会;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9 张京川;杨成民;;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5期
10 张安兄,吕德龙,钟伟,程为庄,杜强国;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4年03期
11 奚廷斐;王春仁;田文华;雷学会;;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2年04期
12 李易;纳米技术取得进展[J];国外科技动态;1998年11期
13 张京川;;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中血小板减少的测定[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1期
14 杨妙梁;国外纳米技术研发和应用动向[J];上海汽车;2002年05期
15 任辉;张阳德;;纳米技术在生物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7期
16 朱曾惠;;纳米技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2期
17 Bill Burchell;孙立;;纳米技术的潜在应用[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9年01期
18 朱曾惠;化学工业中的纳米技术(续)[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2期
19 杨立峰;许建霞;奚廷斐;;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研究与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冉奋;赵长生;;表面类肝素抗凝血生物材料[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林思聪;沈健;陈强;;生物材料分子工程学研究的新进展——两性离子生物相容材料大家族的提出、研究与发展[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3 徐建平;计剑;沈家骢;;胆固醇液晶仿生生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白晶;;中英纳米技术的伦理和管理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5 李宝库;;纳米技术微电机展望[A];第七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梦鲤;岳玉琛;袁丽;李德军;;多壁碳纳米管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朱毅敏;;Peptides:Targeting Molecules for NanoMedicine-Design,Screening,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白文瑾;王洪奇;;对纳米科技的深思考[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郭美仙;赵梦鲤;张艺腾;岳玉琛;任伟;李德军;;氮轰击碳纳米管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J.Laperre;钱樨成;;纳米技术与纺织工业[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1 刘巧玲;;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智能仿生系统的构筑及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一卷)[C];2019年
12 晁洁;;DNA纳米技术及其在生物信息学上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一卷)[C];2019年
13 江桂斌;吴李君;;前言[A];第二届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18年
14 井立强;;基于光生电子调控的改善环境光催化纳米技术性能的策略探索[A];第二届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18年
15 蔡冬清;张桂龙;吴正岩;;纳米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18年
16 方国勇;;原子层沉积表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8年
17 樊春海;;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有序界面构筑与生物传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论文集(一)[C];2018年
18 柯国梁;杨朝勇;张晓兵;;结构DNA纳米技术介导生物分子的精确组装及功能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论文集(二)[C];2018年
19 ;研究用思维控制的武器?[A];《科学与现代化》2020年第一季度[C];2020年
20 申忱;王枭雄;赵世光;;关于载药纳米粒子对颅内胶质瘤化疗效果的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传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与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2 朱晓林;STS视域下的纳米技术的善治[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3 邵安良;动物源性生物材料免疫原性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9年
4 陈尚霖;影响冠心病外科治疗预后的队列研究及新型导电生物材料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5 宋小萍;贻贝类生物材料在药物递送及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6 李民杰;大肠杆菌运动调控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21年
7 杨黄浩;新型生物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吴治;生物材料活性信号影响细胞行为及生物活性玻璃化学信号通过促进外泌体分泌增强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
9 石顺;糖聚肽仿生生物材料的合成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10 王雪峰;基底表面纳米结构的细胞学效应与离子液体的细胞相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1 马兰坤;聚乳酸膜表面改性及血液相容性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12 陈国新;氮化硼纳米管显微力学及其表面金纳米粒子长程迁移重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9年
13 朱幸福;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碳纳米管为模板的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4 胡建强;钒酸铋基光催化材料微纳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5 吕查德;钒酸铋基催化剂的设计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6 庄萃萃;氮化硼纳米管的掺杂及其热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7 莫海林;高导热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18 康海娇;基于低维填料表面修饰的蛋白基复合材料增强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19 尹卓勋;多孔镍基分级纳米结构的电催化及光辅助电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0 费鹏;纳米TiO_2及其纳米管改善竹纤维基复合材料耐候和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小妹;纳米技术在抗凝血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彬寒;鱼鳔源抗钙化心血管生物材料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年
3 古自力;基于纳米技术共载多西他赛和PD-L1抗体的免疫化疗[D];山东大学;2019年
4 刘玲歌;基于延迟荧光染料的荧光纳米粒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5 刘杨;责任伦理视阈下的纳米技术安全[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6 张程;纳米技术检测乙肝病毒变异位点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首都医科大学;2017年
7 郑书家;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魏晓娟;基于巯基-烯点击化学的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9 李芮;基于多肽类复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10 鲁志伟;磷酸钙生物材料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吸附性能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11 张亚凯;对称型可控降解锌镁功能梯度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12 喻婷;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技术产业化项目商业计划书[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13 金玲玲;含多种人工设计功能域胶原蛋白的高效制备及应用开发[D];浙江大学;2018年
14 胡昌明;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构建生物材料功能表面[D];苏州大学;2018年
15 丁帅文;鸡内金拉伸力学性能及粘弹性本构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16 姜鹤亭;对外界刺激进行响应的水凝胶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17 李杰;鱼源胶原蛋白的制备、性能分析及其自聚集构建生物材料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18 刘杉;牙周微创手术联合再生生物材料治疗牙周骨内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19 卢继光;滚子链应用纳米技术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0 方阳;振动对生物材料密实化的影响机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董映璧;纳米技术你走好![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刘霞;纳米技术有助识别风险较高新冠肺炎患者[N];科技日报;2020年
3 记者 刘霞;纳米技术将广泛运用于农业[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郭继东;纳米技术能干啥[N];中国质量报;2000年
5 王启兵 徐少亚 徐勇;南工大纳米技术攻克玻璃隔热难题[N];新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徐立明;把科研当做生活[N];科学时报;2011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邱锐;纳米技术进入彩色时代[N];中国科学报;2012年
8 赵熙熙;英尝试用纳米技术挑战“世纪瘟疫”[N];中国科学报;2012年
9 记者 易蓉蓉;纳米技术与统计科学联合实验室成立[N];科学时报;2009年
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纳米技术:与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打交道[N];湖南日报;2021年
11 记者 刘霞;纳米技术使特种铝合金变得可焊接[N];科技日报;2019年
12 实习生 何彩俪 本报记者 张晔;院士:别把纳米技术当成企业名片[N];科技日报;2018年
13 记者 石飞月;2020年台积电5纳米技术支持量产[N];北京商报;2019年
14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光学与纳米技术的“浪漫联姻”[N];中国科学报;2018年
15 记者 王婧;韩国拟利用纳米技术促尖端材料国产化[N];经济参考报;2019年
16 本报记者 张思玮;纳米技术欲破“超级细菌”难题[N];中国科学报;2019年
17 本报记者 王潇雨;纳米技术,在微小世界开天辟地[N];健康报;2018年
18 黄志伟 张光建;中伊企业达成多项纳米技术合作[N];国际商报;2017年
19 金松 刘强 记者 傅江平;广东省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深圳成立[N];中国质量报;2016年
20 本报记者 刘慧;纳米技术正在改变传统产业[N];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