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抗凝血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
【摘要】: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与材料表面亲疏水性、表面能、界面张力以及材料表面荷电性等有密切关系,深入了解材料表面与血液之间相互作用和探索抗凝血表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在仿生原理的指导下,利用纳米技术获得材料表面超疏水性能,进而研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内的可能应用。文中采用模板法、溶剂-非溶剂相分离法以及聚合物相分离法分别制备不同料、不同形貌的微图形表面,它们分别是聚苯乙烯平行阵列状纳米管膜、聚苯乙烯微纳结构纳米管膜、聚丙烯纳米微粒膜以及聚丙烯/聚氨酯微纳乳突复合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并对所有微纳结构表面进行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纳图形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疏水性。本文也阐述了以上三种方法在材料制备上各自的优缺点。
本文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全血黏附实验、动态凝血试验以及溶血试验等系统地研究分析了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表明:
对于两种不同形貌的聚苯乙烯纳米管膜表面,材料表面疏水性的提高可以减少血细胞的粘附;材料表面的微纳双重结构,能达到抗血小板和血细胞粘附的功效。同样的结论在聚丙烯纳米微粒膜以及聚丙烯/聚氨酯微纳乳突复合膜的血液相容性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
上述所有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传统高分子膜基本化学成分的前提下,微纳结构超疏水表面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可应用于与血液相接触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设计。
此外,本文还对聚-(氮异丙基丙烯酰胺-co-苯乙烯)-g-聚氮异丙基丙烯酰胺纳米粒子[PNIPAM-g-P(NIPAM-co-St) Nanoparticles, PNNS-NPs]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中,我们用透射电镜、粒度分析、Zeta电位、接触角测试、溶血试验和体外凝血时间等方法研究了粒子的形貌、粒径、所带电荷和表面亲疏水性及抗凝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纳米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粒径约为134.6nm,尺寸均一,分散性好,呈电负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与此同时,本文还对PNNS-NPs的细胞相容性进行了评价,通过纳米粒子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育的方式,进一步研究这种粒子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PNNS-NPs亦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
|
|
1 |
陈柄灿,霍丹群,饶佳家,侯长军,李明远;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表征及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2期 |
2 |
张明华;郑海燕;;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08期 |
3 |
陈仁怀;;纳米技术与纳米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1年01期 |
4 |
程青,王国斌;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进展[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1年03期 |
5 |
马友全;小东西撼动大世界[J];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02期 |
6 |
何淑漫;周健;;抗凝血生物材料[J];化学进展;2010年04期 |
7 |
;纳米技术及材料[J];新材料产业;2004年02期 |
8 |
奚廷斐,王春仁,田文华,雷学会;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
9 |
张京川;杨成民;;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5期 |
10 |
张安兄,吕德龙,钟伟,程为庄,杜强国;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4年03期 |
11 |
奚廷斐;王春仁;田文华;雷学会;;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2年04期 |
12 |
李易;纳米技术取得进展[J];国外科技动态;1998年11期 |
13 |
张京川;;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中血小板减少的测定[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1期 |
14 |
杨妙梁;国外纳米技术研发和应用动向[J];上海汽车;2002年05期 |
15 |
任辉;张阳德;;纳米技术在生物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7期 |
16 |
朱曾惠;;纳米技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2期 |
17 |
Bill Burchell;孙立;;纳米技术的潜在应用[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9年01期 |
18 |
朱曾惠;化学工业中的纳米技术(续)[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2期 |
19 |
杨立峰;许建霞;奚廷斐;;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研究与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