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及用于特定细胞与细胞中重要小分子的检测
【摘要】: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在细胞中存在着一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如H202、02等;它们在细胞生物过程中的作用与其在细胞内的含量密切相关。如当细胞中H202浓度较低时,它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多种因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启动,并且控制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等;而当其高浓度较高时,则会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细胞内蛋白质和酶的变性、DNA的损伤等,进而造成细胞的死亡、机体的炎症、甚至心血管疾病、神经元退变及肿瘤疾病的发生。因此,对细胞内一些重要活性小分子进行实时、动态的检测不仅能帮助我们从分子水平理解它们介导生理过程的机制,而且能够有助于揭示这些活性小分子与人类相关疾病之间的内在规律。电化学方法具有响应快、专一性强和操作简单等优点,成为细胞中一些活性小分子检测的常用技术手段,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测量细胞中活性小分子的含量,更能实时监测活性小分子从细胞中向胞外释放的动力学过程。而掌握纳米材料的电催化特性,尤其是理解检测对象在纳米电催化剂表面氧化还原反应的机制,从而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构建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表界面,能够极大程度提高电化学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专一性。
本论文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电催化剂,研究了细胞中H202含量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细胞中H202的释放过程动力学以及细胞中H202的胞吐过程等;本论文还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阐明了H2O2和O2分子在纳米电催化剂(如氮掺杂石墨烯及石墨炔等)表面的电催化还原反应的机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
1.制备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凹土(HRP-Atta)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巨噬细胞RAW264.7中H2O2含量的电化学检测。利用物理吸附法将HRP固定到凹土表面制备得到HRP-Atta纳米复合催化剂,用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圆二色光谱(CD)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HRP分子能够通过静电作用成功吸附在凹土表面并能很好地维持其天然的空间结构。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HRP分子在凹土表面能够进行有效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其伏安曲线上呈现出一对良好的氧化还原峰,氧化峰电位(Epa)和还原峰电位(Epc)分别为-295和-360mV (vs. SCE,100mV/s);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HRP-Atta纳米复合催化剂对H2O2的电化学还原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对H2O2的定量测定具有响应速率快(2s)、线性范围宽(0.2-150umol/L).灵敏度高(55.8±2.9μA L/mmol cm2)及检测限低(0.05±0.01μmol/L)等优点。将HRP-Atta复合催化剂应用于RAW264.7细胞中H202含量的电化学检测,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可以准确地测定细胞中H202的含量为(0.29±0.05) mmol/L,并且不受细胞内其他活性氧物质(ROS)和电活性物质如OCl-和抗坏血酸等的干扰。
2.建立了一种制备氮掺杂石墨烯(N-graphene)的简单方法。该方法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水热条件下一步实现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及氮原子的掺杂从而制备得到N-graphene o利用TEM、AFM、FTIR、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制备的N-graphene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N-graphene具有单层结构,N元素含量为4.5%,其中吡啶型N、毗咯型N、石墨型N及氧化吡啶型N分别为28%、49%、19%及4%。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N-graphene对H202电化学还原具有高的催化活性,还原起峰电位分别比不掺杂的石墨烯及玻碳正移了230和280mV,还原电流密度也分别比不掺杂的石墨烯及玻碳提高到2倍和25倍。将N-graphene应用于活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RAW264.7细胞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H202的电化学监测,结果表明N-graphene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的稳定性,能用于细胞中H202释放动力学及不同外界刺激条件下细胞胞吐过程的研究。
3.利用DFT方法研究了N-graphene中N掺杂微观构型对H202电还原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分别研究了H202在石墨烯、吡啶型N-aphene、吡咯型N-graphene及石墨型N-graphene表面的吸附以及电催化还原过程的机制。结果表明:H202在石墨烯及N-graphene表面的吸附过程属于弱的物理吸附,而当反应体系中引入质子和电子后,一系列化学反应随之发生,包括H202分子中的O-O键的断裂、-OH的生成、-OH以C-O键的形式在石墨烯及N-graphene表面的化学吸附及两个H20分子的生成。对H202还原的反应能及还原反应每个步骤的可逆电势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H202在石墨烯及N-graphene表面的电还原反应为自发的反应过程,并且石墨烯纳米催化剂对H202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顺序为吡啶型N-graphene吡咯型N-graphene石墨型N-graphene石墨烯。我们还从静电势及最高占有轨道(HOMO)与最低空未占轨道(LUMO)之间能级差的角度就N掺杂构型对H202电还原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解释。
4.采用DFT方法研究了新型二维碳材料石墨炔表面的氧气电催化还原反应(ORR)的机制。我们首先对石墨炔的构型进行了优化,并对其表面的电荷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石墨炔结构中的碳原子分别以Sp-及Sp2-杂化状态的C≡C及C=C键模式存在,其表面电荷分布明显不均匀,存在大量的带有正电荷的碳原子,能够为O2及OOH+分子的吸附及催化反应提供多个位点。我们还对石墨炔表面的ORR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2及OOH+分子在石墨炔表面通过C-O化学键形成了有效的化学吸附,吸附能分别为-1.48eV和-4.28eV,并且在石墨炔表面发生了O-O键的断裂从而实现了4电子的还原反应;我们通过反应能及可逆电势的计算证明了石墨炔表面的ORR反应属于自发的放热反应,说明石墨炔对ORR反应具有高的电催化活性,并从HOMO-LUMO之间能级差的角度对石墨炔具备的高催化活性进行了解释。
5.制备了适配体-Ag-Au纳米复合物(aptamer-Ag-Au),并将其应用于人乳腺癌细胞的拉曼(Raman)检测及近红外光疗。用光还原法以核酸适配体S2.2为模板合成了aptamer-Ag-Au纳米复合物,并用UV-vis及TEM对其进行了表征。相差(DIC)、荧光、Raman光谱及TEM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复合物可以通过S2.2和MCF-7细胞膜表面的粘蛋白MUC1之间的特异性作用结合在MCF-7细胞表面,从而特异性地识别MCF-7细胞,而该复合物与其他类型的肿瘤细胞(如人肝癌细胞HepG2)或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等不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制备的aptamer-Ag-Au复合物还具有高的表面增强拉曼(SRER)活性,其Raman增强因子能够达到106,因此可以应用于MCF-7细胞的高灵敏及高特异性Raman检测。进一步将所制备的aptamer-Ag-Au应用于MCF-7细胞的光热治疗,研究结果表明,aptamer-Ag-Au复合物能吸收近红外光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传递给靶细胞MCF-7,在功率0.25W/cm2的近红外光光照1h能有效地将MCF-7细胞的活性降低到3%,并能避免对周围正常细胞及组织的损害。
|
|
|
|
1 |
宋琼,金葆康;去甲肾上腺素在碳纤维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2 |
姜泽春,章振根,莫德明,陈大梅;纳米金的迁移富集与黄铁矿富金关系[J];矿产与地质;1998年06期 |
3 |
陈启凡;孙世安;王岩;张福辰;;金纳米探针瑞利共振散射法测定溶菌酶[J];激光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
4 |
刘庆业;范燕燕;李廷盛;梁爱惠;蒋治良;;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11期 |
5 |
钟霞,袁若,柴雅琴,赵勤,刘颜,唐点平,戴建远;超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基于自组装纳米金和(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凝胶溶胶(英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6 |
赵立凡;李柏生;黑笑涵;李晓波;李媛媛;徐顺清;;银染增强的纳米金探针技术检测微量核酸[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6年11期 |
7 |
覃柳;刘仲明;邹小勇;;纳米金固定酶标抗体的免疫传感器[J];医疗卫生装备;2007年06期 |
8 |
曹淑瑞;袁若;柴雅琴;张凌燕;黎雪莲;王福昌;;基于聚氨基吡啶膜固定纳米金/硫堇/纳米金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英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9 |
童忠强;袁若;柴雅琴;陈时洪;张凌燕;谢轶;;基于二氧化锆/纳米金溶胶凝胶膜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_2O_2生物传感器的研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0 |
傅小红;袁若;柴雅琴;甘贤雪;王丽;程晓丹;;高灵敏电位型风疹疫苗免疫传感器的研究(英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1 |
任洪波;万小波;张林;杜爱明;修鹏;;种子法制备金掺杂二氧化硅气凝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5期 |
12 |
张英;袁若;柴雅琴;卓颖;傅英姿;;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测定对苯二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3 |
桂学琴;汪海燕;王世君;金葆康;;混合自组装层纳米金修饰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行为[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4 |
王琦;张宏芳;骆凯;郑建斌;;纳米金、碳纳米管和纳米线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10期 |
15 |
温桂清;梁爱惠;吴宝玲;蒋治良;;锑磷钼蓝-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抗坏血酸[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6 |
鲁卫平;涂植光;;纳米金基因芯片结合通用PCR同时检测多个病原性真菌[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3期 |
17 |
汪海燕;;金磁微粒修饰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
18 |
李志英;许喜林;刘仲明;王捷;陈健;;禽流感病毒H9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制[J];生物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
19 |
李业梅,戴月,刘传银,丁宗庆;HRP/Au/Cys/GCE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20 |
石银涛;袁若;王娜;柴雅琴;张凌燕;贺秀兰;;基于聚硫堇和纳米金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生物传感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