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草到兰花
【摘要】:我国古代的兰存在兰草与兰花的区分问题,宋人最先对这一问题作出辨析,并引发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本文认为兰花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的江南地区,但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并不普遍,相关文献记载中的兰仍多是兰草,直至宋代,兰花才得以普遍流行,因此宋代之前的兰主要指兰草,宋代及其以后的兰主要指兰花。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论述宋以前与兰草相关的文学、文化情况,下编主要论述两宋时期兰花的兴起及其相应的文学、文化情况。内容上则在厘清两者各自生物属性及相关社会应用表现的前提下,着力对两者的文学表现及文化意蕴予以全面、系统的梳理与阐发。兰草是香草,社会用途广泛,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古人对兰草多有崇拜情感,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兰草成为先秦儒家比德的物象之一,被赋予了高尚的君子人格象征意义。兰草还较早的进入了文学的表现领域,特别是在屈原作用之下,兰草的象征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奠定了我国以兰比德的文学传统,影响尤为深远。汉魏六朝时期,兰草意象和题材的文学创作发展迅速,人们对兰草的审美认识开始兴起,兰草的物色美感以及季节性特征都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兰草的生物属性得到充分揭示和表现,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兰草的美丽易衰、荣枯交替都能引发人们的敏感情绪,因此兰草成为人们寄寓各种情感的载体,同时其象征内涵也得以丰富和完善。唐代时期,人们对兰草的审美认识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兰草意象及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前代,在审美艺术表现上也更加成熟。“衰兰”意象之美得以发掘,兰草的衰败、凋零景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思交融,这是唐代兰草审美认识的一大进步。在以兰比德的影响之下,兰草独立自由、不受外界束缚影响的人格象征意义也得以强化,文人借兰言志,兰草还成为他们寄托入仕理想的一种载体。兰花在中晚唐时期开始出现,入宋后得以迅速流行。兰花优美的外形、清幽的香气以及超凡脱俗的气质神韵,得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普遍欣赏,逐渐成为园林中的一种常见花卉。随着兰花园艺种植的兴起以及宋人对古兰、今兰的辨析,兰花的身份地位不断得到肯定,从而取代兰草,独享兰名,标志着“兰草时代”的结束以及“兰花时代”的开启。宋人对兰花的审美认识也逐渐兴起、发展,并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同时,兰花意象、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无论是在作品数量、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不逊色于同时期的其他花卉文学创作。兰花的自然物色美不仅得到了全面、细致的展现,神韵品格美也得到了充分、有效的揭露,物色美和神韵美又奠定了兰花崇高的君子人格象征意义,从而使兰花文学创作具有了丰富深厚的审美意蕴。先秦至唐,人们对兰草的审美认识建立在其突出的社会应用价值基础之上,至宋代,兰草社会应用价值衰退、兰花观赏价值凸显,在宋人审美情趣及时代文化精神的影响之下,兰花成为宋人心中唯一的兰,而宋人对兰花的审美认识则是建立在它超凡的观赏价值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兰草与兰花在文学表现及文化意蕴上的诸多不同。人们对兰草审美形象的表现总体上呈现出简单、客观的“写形”特点,而对兰花审美形象的表现则包括香、色、姿、韵四个方面的整体性关照,更加注重“以形写神”。人们通过兰草意象抒发或寄托的多是一些悲伤、消极的情绪感受,而宋代文人通过兰花意象抒发、寄托的多是一些高尚、积极的情绪感受。在象征内涵方面,兰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兰草的继承与演变,也被赋予了君子人格的象征意义,但宋人心目中的“君子”内涵具有多种不同形态,人们发掘了兰花坚贞、独立、淡泊等多种高尚品质,将兰花比附为高人、隐者、志士等,较前代兰草的君子人格象征内涵要更加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