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摘要】:一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既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又体现在发展硕果为广大居民所共享,因此,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过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征事实,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金融助力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提供了新的视角。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打造了牢固的数字技术基础,在此之上发展而来的数字金融,以数字技术的便利性和金融服务的安全性优势,迅速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对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数字金融通过电子商务或社交网络获取客户,在实现广覆盖的基础上提供金融服务,自下而上的服务方式使其直接面向受到传统金融排斥的广大客户群体,因而天生便具备普惠性质。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针对受传统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收入低下的农村居民自然在其目标之中,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也应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职责之一。那么,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影响了城乡收入差距?若有影响,效果如何?本文主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先是回顾了与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并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脉络,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进行了一个界定。其次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收敛的条件进行归纳,分析了金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传统金融发展的局限之处,进一步推导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此之上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进一步直观体现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二者间的关系。同时将现实情境引入问题的分析之中,指出数字鸿沟巨大的条件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会出现异质性情形。在实证分析环节,使用我国宏观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工具变量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工具,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总量效应、结构效应、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但收敛效果存在结构效应,表现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收敛效果呈现出异质性。当前发展水平下数字技术使用的覆盖程度和数字金融业务的使用深度收敛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性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同功能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也存在差异,属于基础功能的数字支付和属于主导功能的小额保险、网络借贷更为针对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金融服务,缓解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匮乏,收敛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属于衍生业务的小额理财则对城市居民的收入提升更加有利,反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小额投资和数字征信目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则不明显。其次,数字普惠金融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具有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效果明显,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低于东部,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对中部地区效果甚微。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发展的收敛效应也存在空间差异,广度发展的效应与总指数一致,深度发展总体有效,但对各地区均无显著影响,数字化程度发展甚至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都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还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在收敛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扩大了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数字技术和传统金融发展存在路径依赖,且其空间集聚效应也可能是由二者的集聚现象传递而来,而其中又主要是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最后,多种门槛效应是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异化的主要原因。数字鸿沟形成了数字门槛,对数字普惠金融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代表能否使用数字技术的移动手机拥有率形成的一级数字门槛,和以代表是否使用数字技术的互联网接入率形成的二级数字门槛。当跨越一级数字门槛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果减弱,而当跨越二级数字门槛后,收敛效果加强。传统金融的发展可能会减弱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目前金融门槛效应尚不明显。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产生显著的收入门槛效应,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也随之提升。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相关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