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自身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提升把握时代脉搏、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培养好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现实遭遇和应对问题为核心,以宏微并重为方法,探索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论题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研究,有助于研究视角的创新探索;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批判反思意识,拓展世界视野,审视日常生活,从根源上理解新时代历史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面对日常生活现实的挑战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法。马克思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发现日常生活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包含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是孕育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披着神秘纱幕、人受抽象统治的事实,阐明了日常生活揭开纱幕的可能。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是批判和建构的统一,具有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和总体性宏微视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洞察日常生活现实提供了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形成应对中国现代性论域中的日常生活现实的理论自觉,应深入挖掘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的要义方法,从而进一步深化改革,守正创新。通过对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及其当代性分析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定位、方法、视域、目标、路径、原则等方面获得理论启示:明确历史方位,转变运思方法,推动宏微视域并重,落实培养路向。在现实问题上,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空间重构、时间规划和坚持诚意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日常生活时空问题和异化倾向的改革路径。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宏观视野,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主动承担起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大任;应坚持以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为理论武器和方法指引,锤炼辩证思维,时刻警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隐秘渗透,预防其对人和人的日常生活的麻醉腐蚀,杜绝对奋斗精神、革命意识的消融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守诚意原则,引导学生扎根生活,热爱生活,激发他们创新创造力,培养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又要保持头脑清醒,明确教育界限,洞察日常生活“美好”和“神秘”,做到基于日常生活又超越日常生活;坚决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抵制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侵蚀,应努力增强对现实的解释和应对能力,培养具有民族血脉和世界胸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