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2010年起,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然而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发生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速逐级放缓。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追赶数字化浪潮,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行业样态,本身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与社会生活关联密切,推进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也将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结合晋升锦标赛理论,将信息服务业、制造业两种产业的互动、融合以及政府干预因素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中,并做出了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可能存在门槛效应的推测。在计量部分,使用2003-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将被解释变量制造业结构升级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去探究。考察了多个因素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最后对信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门槛特征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从全国水平看,信息服务业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高度化发展,而不利于制造业合理化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外商直接投资均促进了制造业高度化发展进程,而政府干预则起到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发展。(2)同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体现了较强的区域异质性。由于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机制只在东部地区显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不明显。政府干预对不同地区的制造业高度化影响不同,东部地区政府的干预不利于制造业高度化,西部地区政府的干预则促进了制造业高度化。(3)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之间具有门槛特征,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不具有门槛特征。只有越过门槛值后,信息服务业才能实现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该形成全国一盘棋,构建东部追赶国际水平、中西部承接产业发展的格局;应因地制宜、面向未来,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政策;应借助“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转移各地区的过剩产能并承接更为先进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