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素养的理论与测评研究
【摘要】: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中,西方学者提出了环境素养的概念。由于环境素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综合国内外有关环境素养的论述,本文提出了环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丰富了我国的环境素养理论体系。我们认为,环境素养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和形成的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意识、行为的总和。人类的环境素养是随着其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环境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环境素养测评是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兴起而产生的,环境素养测评要素主要涉及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测评。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测评没有公认的量表,相比之下,环境态度测评是发展得最为成熟。环境态度测评中,以“新环境典范”量表最具代表性。本文系统总结了“新环境典范”量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概括出环境素养测评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环境素养测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新环境典范”的内涵渐渐由生态环境的保护扩充至整个社会及社会制度的改变;对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已由绝对信赖改变为有条件的接受;就时空而言,则从环境保护延伸到关心下一代的生活环境,进而追求永续发展;对于自然的价值观则由以人类为中心,转化为欣赏自然,接受万物存在本身的价值。
系统梳理国内外环境素养测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环境素养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国外环境素养测评中调查研究的规范性、调查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调查群体的多样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比较系统的、以高师学生为测评对象的环境素养测评在我国尚不多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21议程》和高等学校经典的环境教育教材,尽量反映我国自然、文化、政治、经济特色,针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我们开发了一套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环境素养调查问卷,并以江苏和山东三所高师院校的大学生为测评对象,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素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和创新性的研究结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上,大学生的环境素养比较高。但大学生环境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环境态度具有浅层性;在处理“涉及他人的环境行为”上,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惰性;(2)在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上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专业差别和年级差别和性别差异。但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学生环境素养差别不大;(3)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和中小学生相比,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影响在减弱,但家庭状况仍对大学生环境素养有一定影响;(5)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教育在提高人类环境素养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很高,大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知与参与态度与学生的环境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环境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有正向作用,但学校课程还没有成为大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渠道。
|
|
|
|
1 |
吴祖强;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7年07期 |
2 |
王淼;门贵斌;;大连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3期 |
3 |
吴晓炜;;大学生环境意识透视——基于某高校的观察[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4 |
谭千保,张英,徐远超,张为金;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问卷的建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5 |
吕迎春;;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教育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
6 |
崔凤;藏辉艳;;美国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
7 |
王芳;杨雄;;上海市民的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
8 |
薛定刚;;浅谈八大公山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行为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22期 |
9 |
季萍,汪菁;上海部分地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
10 |
郝明月;;垃圾分类中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探究——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环保意识的调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
11 |
黄励;胡波;;师范院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其对环境教育的启示[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2 |
周锦;孙杭生;;江苏省农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3期 |
13 |
宋言奇;;发达地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以苏州市714个样本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01期 |
14 |
张海清,刘钢,吴剑红,黎敏聪,吴凯明;番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J];环境技术;2001年03期 |
15 |
闫颖,袁星,王占华;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比较研究[J];环境教育;2003年04期 |
16 |
陈光辉;立足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评“青少年环境知识丛书”(修订版)[J];环境教育;1998年01期 |
17 |
于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居民环境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基于山东省内大中城市的调查[J];生态经济;2010年06期 |
18 |
申秀英;刘沛林;;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公众环境意识提升对策研究[J];求索;2006年07期 |
19 |
马香娟;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体系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
20 |
谭丽荣;刘志刚;;山东省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