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摘要】:自布朗和莱文森提出面子理论后,国内外兴起了一股用面子理论研究具体言语行为的热潮。尽管相关性言语行为研究很多,但是关于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极为短缺。本研究是在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框架之下,采用Blum-Kulka的言语序列分析模式,围绕地位变量,对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着填空补缺的意义。
批评是一个威胁面子的行为,具体地说,威胁受话者积极面子的行为。因此,发话者在实施批评时往往会采用一些策略。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发话者采用哪些策略。在现实生活中,发话者和受话者必定存在一种地位对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划分为四种:发话者地位高于受话者,低于受话者,等同于受话者或与受话者关系不明。第二个问题是当面对不同地位的受话者时,发话者采用的策略是否会发生变化。本研究的受试是非语言专业的大学生,男女各30人,采用语篇补全测试收集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取得了如下发现:
1.礼貌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礼貌、面子、策略三者不是一回事。礼貌是一种社会规约,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包括语言行为。面子是个人的公众形象。采用策略并不意味着礼貌,因为有些策略是进一步威胁面子的。
2.为了强化或者弱化批评力度,发话者常使用语义策略,句法策略和词汇策略。语义策略包括:a.给出原因b.建议别的办法c.提出必须遵守的原则d.进行威胁e.侮辱对方f.提醒对方g.追究对方以往的过失h.质问i.指出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j.反语k.惩罚对方l.提出要求m.表扬n.睿智俗语
L各种策略的合用。句法策略涉及陈述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感叹
句式和祈使句式的运用。词汇策略包括使用强化和弱化批评力度的词语。
质问是发话者实施批评时使用最频繁的语义策略。然而在面对不同地位
的受话者,发话者使用的策略又有所不同。当受话者的地位高于自己时,
给出原因是最常用的策略:当受话者的地位低于自己时,提醒策略是发
话者的第一选择:当地位平等或者地位关系不明时,质问变成了最常见
的策略。
4.受话者的地位越高,人们越不愿意提出批评意见。而当受话者的地位关
系不明时,人们更愿意保持沉默。
此外,作者还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设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