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春秋“出奔”探微

张艳华  
【摘要】:出奔是春秋时期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政治混乱、人们的观念、出奔的历史、以及诸侯国对奔者的广泛接受是春秋出奔现象大量出现的总体原因。同时,奔者各有其出奔的具体原因。在诸多出奔者中,大致分为主动性出奔和被动性出奔。出奔者的结局有以下几种:永居他国;返回本国;被杀。奔者在出奔时往往会选择邻国或母舅国或大国,同时也会兼顾其他一些因素。奔者数量的多少是政局稳定与否的一个表现。随着政权的下落,出奔的主体也由诸侯到卿大夫,最后家臣也成为奔者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的出奔有相关的礼仪、制度。对于本国来说,首先,本国先于奔者到奔国为之做准备;有奔者出奔的国家需向各交好之国行“告诉”之礼;本国与诸大夫盟奔者;对于奔者,本国“三年而复之”,即本国在三年内“复”奔者,在这三年内保留奔者的“田、里”。奔者在出奔前要向祖先行告别之礼;在一般情况下不出奔到仇国;未臣于奔国前不得为害本国,臣于奔国后则可。奔国授予奔者相应的官职及禄田,官职及禄田的授予都有规定。 西周春秋时期是宗法制社会,奔者的大量出现对宗法制产生一定影响;诸侯国对奔者的任用破坏了当时的世官制,对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奔者的大量出现促进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松梅;;春秋时期楚王对采邑的控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闫丽环;;试论春秋时期晋国霸主与周王室的关系[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孙杰;;从出奔看春秋时期吴、楚交流[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4 邱文山;;春秋列国与古印度列国之比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伟琴;;论春秋时期中原商业贸易文化研究[J];兰台世界;2011年19期
6 王浚波;;春秋晋国世族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王醒;;春秋战国时期的新闻传播制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06期
8 姚晓娟;;论春秋时期家臣来源的多元化[J];兰台世界;2011年13期
9 郑磊;;《诗经》鬼神观念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10 苟奉山;;略论春秋时期礼治思潮中德观念的人文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11 刘文毅;;从重耳的经历看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境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2 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3 杨新亮;;海王之国:齐国的海洋经济文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14 王健;;项羽分封无大错论[J];学海;2011年04期
15 王准;;春秋时期晋国君位继承制度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16 孔宏;;楚王失弓[J];国学;2011年07期
17 金大伟;;浅析春秋战争作战方式的“诡道”特征[J];理论界;2011年07期
18 佚名;;什么是“忠臣”[J];文史月刊;2011年08期
19 胡园园;;白龙鱼服[J];人生十六七;2003年06期
20 张祥干;;论孔子的史学实践[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谢乃和;;略析春秋时期邦交中的吊丧礼[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何直刚;;两周私属初探[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3 陈靓;;甘肃东部及陕西西部西周至春秋时期秦人的人种类型与食谱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4 叶行昆;;简述春秋时期的制度思想[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杰令;;略论春秋邦交中的使节[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郭洪涛;;春秋刘国故城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王豫北;郭用和;;莒、卫友好交往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邵炳军;梅军;;关于《〈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若干问题的思考[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朱文民;姚瑞忠;;春秋莒晋两国关系史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黄开国;;春秋时期开明政治对思想文化的影响[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全红;《左传》刑罚适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李远明;春秋时期司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郑立跃;中国古代政治盟约从盟主体制下到帝国体制下的变迁[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国升;春秋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5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西北大学;2006年
7 马卫东;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07年
8 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严冬;《周礼》军制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泽文;春秋时期的纪年铜器铭文与《左传》的对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立超;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归田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艳华;春秋“出奔”探微[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闫丽环;春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汪敏;春秋时期的现实主义国家间政治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白;春秋时期“出奔”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成佳妮;春秋晋国历史文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7 刁阳;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赏赐[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俊杰;春秋时期楚国邦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兴平;论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婚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蔡玥;浅析礼制与春秋、战国时期女性涉政现象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义华;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易锋;春秋淹城看“春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活化历史,时尚与经典的完美结合[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局 周建山;古顿国考[N];中国文物报;2006年
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段清波;晋侯请隧中的“隧”不当作墓道讲[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浦善新;春秋战国的行政区划[N];中国社会报;2007年
7 宋亚平;古代县的规模有多大[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8 陈洪波;日本汉学研究的折射[N];中国文物报;2007年
9 特约记者 马献伦、通讯员 董锋、周兴明;郧县出土大批春秋时期青铜器[N];湖北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安涛 郭青;韩城梁带村两周考古取得重要成果[N];陕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