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出奔”探微
【摘要】:出奔是春秋时期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政治混乱、人们的观念、出奔的历史、以及诸侯国对奔者的广泛接受是春秋出奔现象大量出现的总体原因。同时,奔者各有其出奔的具体原因。在诸多出奔者中,大致分为主动性出奔和被动性出奔。出奔者的结局有以下几种:永居他国;返回本国;被杀。奔者在出奔时往往会选择邻国或母舅国或大国,同时也会兼顾其他一些因素。奔者数量的多少是政局稳定与否的一个表现。随着政权的下落,出奔的主体也由诸侯到卿大夫,最后家臣也成为奔者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的出奔有相关的礼仪、制度。对于本国来说,首先,本国先于奔者到奔国为之做准备;有奔者出奔的国家需向各交好之国行“告诉”之礼;本国与诸大夫盟奔者;对于奔者,本国“三年而复之”,即本国在三年内“复”奔者,在这三年内保留奔者的“田、里”。奔者在出奔前要向祖先行告别之礼;在一般情况下不出奔到仇国;未臣于奔国前不得为害本国,臣于奔国后则可。奔国授予奔者相应的官职及禄田,官职及禄田的授予都有规定。
西周春秋时期是宗法制社会,奔者的大量出现对宗法制产生一定影响;诸侯国对奔者的任用破坏了当时的世官制,对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奔者的大量出现促进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