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

程进军  
【摘要】: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面子”理论(Brown和Levinson,1978)和“礼貌”理论(Leech,1983),都是以某种文化为背景的,它们的普遍性有多大一直受到不少语言学家的质疑。因此本文就赞扬策略,词汇特征或语义载体,句法等方面使用对赞扬言语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试图达到两个主要目的,第一,通过研究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和以英语为外语学习者使用赞扬言语行为的研究,检验Brown和Levinson理论的普遍性,从不同文化角度完善和扩大跨文化语用学和中介语语用学的研究范围;第二,通过对比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中英语为外语学习者使用的赞扬言语行为的研究,扩大英语为外语学习研究。之所以选择赞扬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赞扬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礼貌,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构成了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然而研究表明这一言语行为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本研究将采取问卷调查法,在设计问卷时参照了Blum-Kulka (1989)对比研究请求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语篇补全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主要就大学生在能力和行为两方面的赞扬进行考察,从而对提高英语为外语中国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 1)礼貌现象具有文化特性。尽管礼貌现象在各种文化里都是普遍的,但是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认识礼貌的方式却是不同的。总体而言,汉语赞扬语就赞扬策略、词汇特征或语义载体和句法结构等方面与英语赞扬语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没有美国人赞扬使用的那样频繁,相比较而言更多的使用零赞扬或非赞扬策略。就明确赞扬而言,汉语赞扬语中副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在独立承载肯定性评价意义外还都用作动词和形容词的修饰语,而英文赞扬语中形容词使用频率最高。绝大多数汉语赞扬的主语使用了第二人称(51.3%),而罕用第一人称(0.6%);但英语中有19.7%的赞扬使用了第一人称。 2)在美国生活一年以上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比国内英语为外语学习者的赞扬行为更接近目标语,表明自然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跟美国人 相比他们使用赞扬时同样很少使用辅助性话语,使用明确和隐含赞扬频 率更高,而其语义载体的使用频率也基本与美国人接近。 3)在美国生活一年以上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和国内英语为外语学习者 的赞扬行为都受母语汉语的影响,但前者的表现更接近英语为母语说话 者,而后者的表现更接近汉语说话者,更多的使用零赞扬或非赞扬策略, 其语义载体的使用频率较前者跟接近汉语说话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杜开群;闵晓梅;;医学院校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探析[J];华章;2011年23期
2 刘姝瑶;;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3 王蕾;;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4 王晓丽;;课堂活动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英文)[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年05期
5 白琳;;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6 张雪冰;;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模式初探[J];才智;2011年18期
7 范艳霞;;英语教学法的探讨——交际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8 王耀敏;;交际教学法在非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薛国平;;论综合技能集成法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10 陈静;;论电大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11 段袁冰;;“恭维”言语行为成功实施问题探讨[J];云南电大学报;2011年02期
12 孙琳;;商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年08期
13 刘虹翠;;浅析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4 张莉;李航;;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15 李维;;提高农学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16 李少彦;;口译中超语言信息探析[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17 李云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7期
18 邵静;;浅谈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19 高研;;加强听说能力训练,培养交际能力[J];华章;2011年19期
20 傅晓玲;;创设情景 活用教材——Unit7 At a snack bar(E、F、G)综合版块教学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芳;;从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谈口语交际能力——BEC交际口语测试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育英;;“3Ls”教材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津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黄雪颖;;培养英语的初步交际能力[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张静;;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7 胡友林;;加强师范生交际能力的训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永青;孙鑫;王琴;;“CCTV杯”英语演讲中提问前过渡语使用的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敬玺;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乔爱玲;基于会话材料与扩展听读资源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刘龙根;意义底蕴的哲学追问——从言语行为意义论到实践意义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海美;论意向性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燕;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胡巍葳;俄语祝愿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王丽梅;俄语疑问句的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云;论言语行为得体性的概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君红;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树棠;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吴音;提高英文的书面交际能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河南省洛阳市龙城双语初级中学 曹松峰;英语课堂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1年
4 幺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宁惠萍(作者单位系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途径[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英山县直机关幼儿园 李琼;放手锻炼 收获意外[N];黄冈日报;2011年
7 启东市南阳镇常胜初级中学 陆琴;学生的“难言之隐”何以解[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阜宁县沟墩中学英语组 刘亮;如何培养英语创造性交际能力[N];学知报;2010年
10 周运珠;网络成瘾者交际能力差[N];大众卫生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