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抑杀铜绿微囊藻的放线菌的研究
【摘要】:微囊藻水华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水华的控制尤其是生物控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了开发利用海洋放线菌资源来进行水华防治的新途径。
从江苏海洋滩涂土壤中分离到464株放线菌,对它们进行了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筛选试验,得到18株放线菌活性菌株,经过进一步筛选得到NT0401,YC0412菌株,其胞外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杀作用。
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NT0401和YC0412分别为:灰色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variabilis)和球孢链霉菌黄褐变种(S. globisporus var. flavofuscus)。
比较研究了不同发酵条件对两株菌杀微囊藻活性成分产生的影响,结果为: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KNO_3为氮源,pH为7.5,150mL/500mL装液量,28℃,150rpm NT0401发酵7天,YC0412发酵6天条件下,活性成分产生达到最高量。
通过对NT0401和YC0412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的分离纯化,NT0401的活性成分是水溶性的,不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对本研究所测试的其它微藻及筛选抗生素的八种模式菌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八叠球菌、毛霉菌、链球菌)的生长影响很小,该成分对微囊藻具有特异的抑杀能力。YC0412的活性成分是脂溶性的,对八个菌株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也可以减缓集胞藻(Synechocystis PCC 6803),鱼腥藻(Anabaena PCC 7120)的生长,是一种广谱的抗菌物质。
同时从pH及温度两个方面初步测定了两种活性物质的稳定性。YC0412活性成分相对容易失活,NT0401稳定性较好。
|
|
|
|
1 |
刘正文,钟萍,韩博平;铜绿微囊藻中的紫外保护物质类菌孢素氨基酸(MAAs)与水华形成机制探讨[J];湖泊科学;2003年04期 |
2 |
曾娟;刘德富;;磷营养盐对库湾暴发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3 |
张青田;王新华;林超;胡桂坤;郭勇;;水体pH和铜绿微囊藻增殖的关系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02期 |
4 |
周明,董金荣,赵开弘;浸没式UV-C技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5 |
崔力拓,李志伟;洋河水库“水华”形成的关键因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S1期 |
6 |
秦文弟;钟仙龙;;有机磷农药对鱼腥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急性毒性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
7 |
石静;刘春光;王君丽;金星龙;赵乐军;袁有才;庄源益;;壳聚糖-高岭土复合体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9期 |
8 |
吴珊;张晓萍;张福萍;;2种藻类储磷释磷过程与生长情况对比[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9 |
汪育文;李建宏;付鹿;吴敏;翁永萍;周耀明;;不同铁浓度对单细胞和群体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
10 |
刘丽萍;滇池水华特征及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999年05期 |
11 |
潘纲,张明明,闫海,邹华,陈灏;黏土絮凝沉降铜绿微囊藻的动力学及其作用机理[J];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
12 |
喻融;周瑞;刘芳遐;罗小虎;张义芳;;一种筛选溶藻放线菌的新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
13 |
张翌;张磊;王三应;李莎;李燕;杨继红;;抗菌防臭纤维织物杀藻效果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
14 |
周瑞;喻融;王梓入;龙丽华;;溶藻细菌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
15 |
张绍浩;邬红娟;崔博;卢媛媛;;利用三角帆蚌控制水华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16 |
吕晋;邬红娟;马学礼;程来锋;;武汉市湖泊蓝藻分布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
17 |
朱富寿;梁威;吴振斌;谢田;;蓝藻的生理特性及生态竞争优势[J];生物学教学;2009年06期 |
18 |
胡芳;许杰;;水源地原位控藻技术的比较与选择[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5期 |
19 |
刘新尧,石苗,廖永红,邹莉,安成才;食藻原生动物及其在治理蓝藻水华中的应用前景[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
20 |
赵孟绪,韩博平;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学报;2005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