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
【摘要】: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总称,是在中国命名并逐渐深入研究的地貌类型之一,至今不过70年的历史,多尺度对比和综合研究目前很少。由于研究尺度不同,对比的内容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也具有各自的适应性。论文以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分类指标体系为切入点,分别基于时空尺度、人文理性尺度和数理统计尺度,主要对中国丹霞地貌进行面上的综合对比研究。在点尺度上选择广东坪石金鸡岭和广西藤县太平狮山丹霞地貌为案例,基于尺度融合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包括:
1.受红层盆地要素影响、构造断裂控制,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表现为“条带展布、斑块镶嵌、集中出现”的态势。主要沿仙霞岭——武夷山——南岭弧状地带(东南区)、四川盆地东部——南部——西部马蹄形盆地边缘(西南区)以及陇山周围——河西走廊T型(西北区)分布。对比三大集中分布区气候、植被、地壳抬升速度以及人类活动等造成丹霞地貌景观分异的因素,划分三个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大区:1) “丹山碧水画中游”——浙闽赣粤桂湘丹霞地貌旅游区;2) “丹霞盆景,大佛之乡”——四川盆地边缘丹霞地貌旅游区;3) “丝绸之路,丹霞画廊”——陕甘宁青新西北丹霞地貌旅游区。初步构建丹霞地貌评价指标体系,首次评出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地40佳,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旅游开发模式。
2.应用释光(LT、OST)测年分析坪石武江河流阶地冲积层年龄,定量研究坪石金鸡岭丹霞地貌区地壳抬升速度、丹霞地貌年龄,借助研究区DEM影像地图并配合大比例尺地形图计算丹霞崖壁后退速度和侵蚀速度。结果表明,坪石金鸡岭丹霞地貌区地壳抬升速度为0.537m/10ka,金鸡岭丹霞地貌年龄为384.8×10kaB. P. , 排岗与金鸡岭之间崖壁后退速度为0.49m/10ka,侵蚀速度为10.66×10~4m~3/10ka(27.44×10~4t/10ka)。基本代表了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发育的速度水平。
3.丹霞地貌呈色机理表现为:“物理成色——化学染色——生物着色——人工涂色”。丹霞地貌发育过程表现为:早期物质迁移模式“地台活化——盆地成型——红层堆积”;中期动力演化模式“红盆抬升——流水下切——地貌塑造——景观分异”,后期地貌发育模式表现为:1) 正地貌“丹霞堡寨——丹霞方山——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残丘”;2) 负地貌“丹霞扁平洞——丹霞额状洞——丹霞穿石岩——丹霞天生桥”;3) 过渡地貌“垂直(卸荷、层间)节理——丹霞竖状洞穴——丹霞石花——丹霞一线天——丹霞巷谷”。
4.通过对黄金周景点卡口瞬间流量连续观测计算及现场问卷调查,金鸡岭景区旅游流呈明显的双峰双谷单周期型,“丹霞地貌”名词认知率仅占5%,太平狮山仅1%。加强丹霞地貌解释和构建丹霞美学非常必要。
丹霞地貌学(Danxia Geomorphology)发展,应在继续走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同时,重点突出区域整合对比研究,熔融多学科研究成果,完善学科体系,尽早树立其国际地貌学分支学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