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种群分子遗传变异研究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于我国北纬24°以北的沿岸水域,是我国名贵水产品,近年来已发展成我国主要养殖蟹类。养殖中发现,不同水系的蟹苗,生长发育速度不同,成体大小悬殊,人工养殖经济效益差别很大。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生长快,个体大,品质佳,经济效益好。养殖业的需求,使其它水系的蟹苗大量地引入长江流域,给河蟹养殖业带来严重影响。目前长江天然蟹苗资源已近于枯竭,其它水系蟹苗的引入更导致河蟹种源的混杂。因此,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准确鉴定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水系河蟹仅用形态学方法鉴别十分困难。本文用RAPD技术分析了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变异,对辽河种群、长江种群和瓯江种群进行了分子遗传标记鉴别研究,并对得到的种群间多态片段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RAPD遗传标记鉴别研究对20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筛选,其中引物HX01和HX02检测到瓯江种群和辽河种群所有样品共有的HX01-400和HX02-700扩增片段,分子量分别为400bp和700bp,这两个扩增片段在模板DNA、镁离子或引物浓度有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时仍稳定出现,而长江种群样品的PCR反应无这两个扩增片段出现,因而可作为长江种群的鉴别标记。运用上述标记发现人工养殖的河蟹,包括一些苗种场种质十分混杂。本文未发现可以区分瓯江种群和辽河种群的标记。
用31个可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中华绒螯蟹的辽河、瓯江和长江种群进行了RAPD分析。121个扩增片段中有27个多态片段。遗传距离指数(D)表明中华绒螯蟹种内遗传变异较低(D=0.004-0.063)。3个种群中,辽河种群(D=0.018)和瓯江种群(D=0.025)遗传变异较高,而长江种群遗传变异较低(D=0.013);辽河种群和瓯江种群间遗传距离(D=0.023)小于它们与长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值分别为0.028和0.032)。遗传变异方差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种群存在遗传分化(Φst=0.258,P<0.001)。这种分化主要是不同水系间的分化(Φct=0.235,P<0.001),而同一水系不同采样点间遗传分化不显著(Φsc=0.030,P=0.2376)。种群间成对比较分析表明,长江种群与其它种群分化较大,辽河种群与瓯江种群间无显著遗传分化。这提示人类经济活动可能已使后两个种群间发生了基因交流。
|
|
|
|
1 |
蒋速飞;傅洪拓;熊贻伟;吴滟;龚永生;何新龙;;日本沼虾4个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05期 |
2 |
司庆文;吴桂丽;杨慧玲;周党卫;;青藏高原入侵杂草黄帚橐吾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研究(英文)[J];草业科学;2010年06期 |
3 |
李玉梅;姚纪元;马丽娜;李志伟;白秀娟;;水貂自咬症病因RAPD遗传分析(英文)[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4 |
赵春芳;陈国娟;王芋华;KORPELAINEN Helena;李春阳;;利用RAPD标记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沙棘种群的遗传变异(英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
5 |
李发根,甘四明,李梅,吴坤明,吴菊英,白嘉雨;利用RAPD标记进行桉树杂交亲本遗传变异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
6 |
杨红花;冯宝春;肖军;秦宏伟;;组培红叶臭椿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
7 |
王杰;江昱;郭鹏燕;王永;周光明;傅昌秀;李强;金鑫燕;;四川黑山羊品种(群体)的RAPD标记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8 |
蒙子宁;杨丽萍;吴丰;张勇;刘晓春;郭奕惠;庄怡谋;林浩然;;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RAPD和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9 |
白胡木吉力图;高悦勉;姚红伟;;青蛤北方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水产科学;2008年09期 |
10 |
罗远华;莫饶;蔡林宏;邓小果;李江渝;黄明忠;;文心兰品种变异RAPD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
11 |
王玥;刘春霞;杨中保;严胜柒;李建;吴诗斌;谢庆华;张云峰;;谢君魔芋DNA提取方法的比较及其变异的RAPD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12 |
李建林;唐永凯;俞菊华;;用RAPD及mtDNA D-loop区序列揭示长江下游长春鳊遗传多样性[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3 |
周霞,李宁,张劳,崔庆为;利用RAPD标记分析鸵鸟种群的遗传变异[J];遗传;2001年05期 |
14 |
巩元芳,李祥龙,刘铮铸,靳晓敏,王宏艳;RAPD技术在畜禽遗传变异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5 |
倪丽菊;谢建云;高诚;;四类东方田鼠的RAPD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年02期 |
16 |
傅建炜;陈小龙;尤民生;;黄曲条跳甲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8年12期 |
17 |
杨晓莉;陈丽;班霆;韩鹏;王晓娟;;甘肃省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J];草地学报;2008年02期 |
18 |
兰小平;郭宪;张敏;马刚;张海林;鄢珣;;藏獒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
19 |
孙贤;RAPD技术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年10期 |
20 |
么宗利,周凯,来琦芳,王慧,夏连军;我国五个青蛤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海洋渔业;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