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
【摘要】:
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是构建健康、稳定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其衰亡、恢复过程与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是相互紧密关联的,探讨光照、水温等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水环境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本文以菹草(Potamogeton cripus)石芽和幼苗为对象,利用季节性温度变化,研究温度对菹草萌发、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低于7℃时,菹草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当水温≥9-10℃时,幼苗光合作用明显上升,叶片F_vF_m和ΔF_v'/F_m'逐渐升高,光化学淬灭和非光化学淬灭消耗的能量增加;菹草石芽最为适宜的萌发温度约为20℃左右。
春夏季沉水植物生长到达水面或水体上层,较强的光照和较高的水温对菹草和苦草生长有明显抑制甚至伤害作用,而对狐尾藻、金鱼藻却没有明显影响。春末夏季菹草生长到达水面后,漂浮叶片易发生光抑制(F_t、F_m′和ΔF_v'/F_m'显著降低),光合作用虽然较大,但由于其对过剩能量的耗散能力有限,光合结构PSII易受到伤害,导致漂浮叶片的光合能力迅速降低,叶片易衰老,高温、强光照可能是菹草在夏季衰老、死亡的主要原因。苦草受水面光照和水温的影响类似于菹草,而狐尾藻和金鱼藻对强光照和高温的响应与菹草有不同的特点。
在低光条件下,苦草植株在4.9%自然光照条件下株高和叶宽增长未被抑制,而菹草植株受到显著的抑制;在≤0.56%自然光照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各成分的含量均降低显著,光合作用能力(ETR_(max))显著降低,生长发育基本上被抑制。在泥沙型浑浊水体中,当水体浊度≥120NTU时,菹草生长发育完全被抑制,浊度≥60NTU时苦草生长发育被完全抑制,而黑藻生长发育被抑制的最大浊度>90NTU。在浊度30-90NTU的泥沙型浑浊水体(水深<1.5m)中,随着沉水植物不断生长增高,水下光强对沉水植物的影响减小;随水体浊度增加苦草成株叶片的光合能力成增大趋势,这与其接收的光照强度越小受到光抑制的程度越小有关,从而减缓了叶片的衰老和损伤;而狐尾藻和金鱼藻叶片的光合能力却呈相反趋势。
泥沙附着导致苦草叶片chla和chlb含量升高,以此增大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功能,保障光合作用的基本需要;而泥沙附着使菹草和黑藻叶片chla和chlb含量显著降低,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显著。3种沉水植物对泥沙附着的耐受能力顺序为:黑藻<菹草<苦草。
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水网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附着对苦草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发现水网藻大量附着导致苦草叶片F_v/F_m、ΔF_v'/F_m'、qP、ETR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qN显著升高,光合能力降低显著。
根据本项研究成果,在泥沙型浑浊水体中开展恢复水生植物时,可利用冬春季水位较浅、水下光照相对较高的条件,选择引种菹草石芽和幼苗;在夏秋季水位较深时,可选择引种黑藻幼苗和苦草、狐尾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的成株。当然,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不同发育阶段的沉水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本文的研究仅为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构建复杂的、具多种子系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
|
|
1 |
刘旭博;李柯;周德勇;姚思鹏;刘小玲;李宽意;刘正文;;三角帆蚌对蓝藻的滤食作用及其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02期 |
2 |
李文朝,连光华;几种沉水植物营养繁殖体萌发的光需求研究[J];湖泊科学;1996年S1期 |
3 |
孔杨勇;;沉水植物黑藻的特性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
4 |
苏睿丽,李伟;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与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5年S1期 |
5 |
李宽意;刘正文;胡耀辉;王传海;;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H.Adams)对三种沉水植物的牧食选择[J];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
6 |
李平;邱雪妹;朱雪生;;青浦地区水生植被的恢复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上海水务;2007年01期 |
7 |
陈国梁;林清;;广西刁江流域不同沉水植物对重金属富集产生的环境修复作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8 |
浦寅芳;孙颖颖;阎斌伦;朱明;;3种沉水植物对水华藻类生长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
9 |
黄瑾;宋玉芝;秦伯强;;不同营养水平下苦草对附着和浮游藻类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1期 |
10 |
吴振斌,邱东茹,贺锋,刘保元,邓家齐,詹发萃;水生植物对富营养水体水质净化作用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年04期 |
11 |
雷泽湘;谢贻发;刘正文;;太湖梅梁湾不同沉积物对3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2 |
沈显生;胡颖;;沉水植物苦草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3 |
宋玉芝;秦伯强;高光;;附着生物对太湖沉水植物影响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
14 |
顾久君;金朝晖;刘振英;;乌梁素海沉水植物腐烂分解试验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
15 |
杨桂军;秦伯强;高光;王小冬;王洪艳;;伊乐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
16 |
郑博颖;郑云翔;;衡水湖沉水植物分布及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
17 |
巨颖琳;李小明;;南四湖3种沉水植物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3期 |
18 |
舒理慧;不同光照条件培育水稻品种和杂种(F_1)对生育期遗传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65年Z1期 |
19 |
由文辉,宋永昌;淀山湖3种沉水植物的种子萌发生态[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2期 |
20 |
马凯,蔡庆华,谢志才,黎道丰,叶麟;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的GIS模拟[J];生态学报;2003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