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
【摘要】: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被誉为继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之后,建构主义道德心理学发展的第三代,这种理论把相互作用视为个体道德建构的动力,从领域区分的视角研究个体道德建构,并坚持理性个体和主动个体的假设。在近30年的发展中,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形成了领域、背景和文化三个研究主题,它们既是领域理论的构成,也是领域理论深入发展的表现。
在基本观点方面,领域理论将皮亚杰后期领域特殊性的思想应用于社会认知,在个体建构中考虑社会知识领域性质的影响,倡导部分建构的观点;在领域区分的具体研究方面,该理论认为个体存在具有异质性的不同领域的思维,并重视不同领域思维的相互作用;在个体发展观方面,认为存在两个发展维度,领域思维内部的发展以及领域相互作用的发展。
从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背景看待领域理论,区分不同领域思维的方法为研究个体应对不同情景的弹性认知提供了有力途径,并使道德心理研究走向真实生活世界;在知情、知行相互作用的背景下,领域思维的区分使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具有领域性,并分别在知情和知行关系上表现出非决定论的系统观。
该理论不仅具有结构化的特点,还表现为一种新视野。从领域理论的视野看待道德教育,凸显出与领域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从领域理论的视野看待道德与文化,则凸显出动态的文化观,道德领域思维的普世性与其他领域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文化的变迁。
本论文对领域理论在中国条件下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分析,验证了它的文化效度,预示该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