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刘媛媛  
【摘要】: 在当今世界课改大潮中,印度是不容忽视的一员。经历了若干次不甚成功的改革之后,印度在2005年顺应课程发展趋势又掀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本次课程改革声势浩大,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图改变印度中小学教育的落后状况,使其旧貌换新颜,步入教育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为减轻学生负担,重编了新教材,删减了部分内容并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同时更珍视民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视本土文化的渗透和本民族语言的学习。 在课程评价上,更新评价理念,改变过去只重认知领域的弊端,扩展评价内容,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评价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在课程管理上,立足印度国情,地区层面张扬多样,给学校和教师更多自主权,而在国家层面维护统一,促进全国范围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课程实施方面,教材编定、教师培训等配套改革措施顺利进行,实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和综合化,保证本次课改的新理念落实到位。 印度语言的多样性世界罕见,其独特的语言教育政策值得关注。在新一轮课改中,印度对其实行多年的“三种语言教育方案”进一步修正,继承了“三语方案”的“多语化”精神,提升母语地位,在教材编订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多种语言进行融合,使母语、英语、印地语等多种语言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学生“多语化”能力的形成。 印度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虽然比较薄弱,但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坚定了发展基础教育的决心,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深化改革,革除基础教育发展道路中的制度性和思想性障碍,吸收了许多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都使印度的基础教育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可以说印度的基础教育正走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本次改革既是明证。 中国的第八次课改方兴未艾,吸取他国课改经验,把握世界课改走势,是我们必修的功课,因为任何国家的课程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总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不断修正和调整,他国的经验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促使我们思考和评价自身。而本次印度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取向、对民族性的张扬、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等许多方面都给中国课程改革以启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薇;;广东基础教育舞蹈课程改革试验的优势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刘如正;;要敢于对教育改革中不切实际的现象说“不”[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9期
3 薛萍萍;张新东;;浅析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在职培训[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9期
4 陈俊;;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04期
5 朱志平;;浅谈师范大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期盼[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3期
6 于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7 秦朝恩;;浅谈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2期
8 韦民;黄秋兰;吁影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4期
9 刘志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Z4期
10 李孔文;吴克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的逻辑学视角[J];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1 林多贤;;高师院校必须服务于基础教育——关于高师院校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2 王海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6期
13 王鉴;栾小芳;;关于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4 本刊编辑部;;课程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顾明远先生与编辑部同仁畅谈课程改革[J];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Z1期
15 卢羡文;;从广东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实践看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J];考试研究;2006年01期
16 易宁;;浅析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6年06期
17 朱建方;王栋梁;;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J];教育与职业;2008年15期
18 容中逵;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阻力所在[J];教学与管理;2002年34期
19 郭金霞;;研究型课程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3期
20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中国知网关于联合开展“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规划纲要,深化课程改革”全国征文评选活动的通知[J];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果;张金玲;张玉娣;;新课改前后教材中性别角色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高峡;;关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中的几个问题[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义军;梁映;;高职空调工程技术应用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林李云;;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5 吴慧媛;;《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A];2005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孟雪征;曹相生;;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7 赵金平;;关于高中阶段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邓晖;郭祥瑞;;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改革探讨[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9 贺玲芳;;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10 董节英;;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兴刚;独立后印度与中东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福胜;数学教育哲学视野下的GX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媛媛;当代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葛春;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余彬;终身教育理论视野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4 程莹;当代印度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松贤;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延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职前教育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于动;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俊;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丁金涛;“三老”的语文知识观[D];聊城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小雅;教育部推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靳晓燕;健全管理制度推动科学决策[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刘昊;本市高中将逐渐取消文理分班[N];北京日报;2007年
5 杨炳辉 明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N];科技日报;2001年
6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7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8 市教委副主任 黄永刚;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N];天津教育报;2009年
9 莫荣标 韦纯剑;深化课程改革 传承民族文化[N];贵州民族报;2008年
10 叶小华 城区凤山中学;因应课程改革,改进作文教学[N];汕尾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