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多组分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

殷姗  
【摘要】:本文以多组分反应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多个系列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研究的反应都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产率高、以及原子经济性等诸多优点。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含氮杂环化合物的诸多用途和研究意义,多组分反应的涵义、历史、优点,以及多组分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阐述了通过多组分反应合成嘧啶类化合物。首先,利用芳香醛,氰乙酸乙酯和S-苄基硫脲盐酸盐的三组分反应,一锅法得到一系列2-硫苄基-4-芳基-5-氰基-1,6-二氢嘧啶-6-酮衍生物,并探讨了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最佳溶剂、最佳催化剂、最佳反应温度及最佳反应时间;其次,我们分别列举了硝基胍、氰基胍、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S-苄基硫脲盐酸盐等四种不同的胍盐与芳香醛,丙二腈的多组分反应,成功构建了一些新的嘧啶衍生物,大大扩展了此类化合物的范围,同样也探讨了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最佳反应条件。 第三章研究了芳香醛,1-萘满酮和氰基胍(硝基胍)的三组分反应,成功高效合成了一系列2-氨基苯并[h]喹唑啉衍生物;并探讨了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最佳溶剂、最佳催化剂、最佳反应温度及最佳反应时间。该方法反应时间短,后处理方便,产率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提供了该类化合物更有效的合成方法。 第四章中通过有机碱三乙胺的催化作用,促使溶剂无水乙醇参与反应,与芳香醛,丙二腈有效合成了一系列2-氨基-3,5-二氰基-4-芳基吡啶衍生物;并探讨了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最佳催化剂、最佳反应温度及最佳反应时间;产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定,并探讨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该方法反应原料易得,反应时间短,后处理方便,产率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扩展了此类反应的应用范围。 以上章节中所涉及产物的结构通过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的确证。所有反应均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第五章对本论文的实验仪器和试剂,以及实验步骤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第六章则是本论文关于多组分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的总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明武;汤桦;陈大舟;;关于多组分痕量有机污染物溶液标准物质研制的体会[J];计量技术;2007年03期
2 屈奎;朱善长;;怎样确保涤/棉/粘/毛/氨多组分珊瑚绒的染整质量?[J];印染;2009年15期
3 ;PVC用多组分稳定剂[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9年02期
4 ;LSR与多组分注塑[J];有机硅材料;1999年06期
5 彭响方,许超,林逸全;多组分注射成型新技术[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9期
6 陆亚玲,于少明;若干计算数学方法用于分光光度同时测定无机多组分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S1期
7 朱艳军,魏天俊,冯光瑛;流动注射联用技术的多组分测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7年04期
8 ;高产量的FCS多组分注射机[J];国外塑料;2003年06期
9 ;第四届多组分反应及相关化学国际会议(MCR2009)[J];有机化学;2008年10期
10 张庆玲,张群,崔永君,杨杰;煤对多组分气体吸附特征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年01期
11 蒋雪璋;多组分共聚酯热解动力学探讨[J];合成技术及应用;1995年03期
12 吴云英,余兆祥;多组分流动沸腾传热研究[J];化学工程;1996年05期
13 陶建蜀,张小蕾;多组分高效液相色谱数据的计算机程序处理[J];色谱;1991年03期
14 罗培松;汤日元;钟平;李金恒;;炔烃分子内环化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年12期
15 ;多组分复合脱墨剂[J];技术与市场;2003年07期
16 陈刚;;新型多组分气体灭火剂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0期
17 王复兴;用于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多组分烟气连续监测系统[J];分析仪器;2004年04期
18 李桢林;江维;王永红;郝玉有;储炬;庄英萍;张嗣良;;亮氨酸对必特螺旋霉素发酵组分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年03期
19 葛明;鲍芳;姚建林;孙如;顾仁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应用于标记免疫多组分检测[J];化学学报;2009年20期
20 周炎如;多组分粘稠性聚合物的FT-IR光谱涂片定量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林女;胡曙光;丁庆军;;多组分水泥基材料的水化放热行为[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利军;周文英;陈战有;姚庆伦;韦永继;;MDI体系多组分聚氨酯弹性体浇注物料的研制[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伟;董瑛;范红心;李传梅;;Coolplus吸湿排汗弹力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郑咏梅;施宏艳;张军;陈星旦;;近红外光谱多组分含量的PLS信息提取与定量分析[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邱枫;李莉;梁新宇;洪冰冰;林美玉;杨玉良;;多组分脂质囊泡的出芽动力学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邓海山;尚尔鑫;詹莹;谢少斐;相秉仁;张丽;唐于平;池玉梅;丁安伟;段金廒;;多组分随机共振算法用于中药及复方弱色谱峰检测的研究(英文)[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军;曹从咏;李志刚;徐强;;多组分含化学反应火箭燃气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申广荣;王人潮;;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特性的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钮腾飞;蔡春;;串联双多组分反应制备5-甲基-1H-1,2,3-三唑修饰的模肽拟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朱晔;张敏;吕志锋;徐建华;;多组分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在环内酯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结平;多组分反应合成小分子杂环化合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沈阳;基于烯酮亚胺中间体和异氰酸酯的多组分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吴芹;多组分超临界气体混合物在多孔固体上吸附平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耿丽君;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多组分合成及其表征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沙风;异腈与缺电子炔/联烯或苯炔的多组分反应及苯炔的钯催化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火明;路易斯酸、碱催化下硝基苯酚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和amphidinolide T2的全合成[D];浙江大学;2010年
7 朱育林;三甲基氯 硅烷参与的多组分Biginelli反应及钯催化的Aldol缩合反应[D];浙江大学;2005年
8 崔孙良;端基炔烃参与的若干串联反应与多组分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金红卫;铜催化下一锅法合成官能化苯并咪唑和吲哚啉的多组分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吴家全;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在多孔固体上吸附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姗;多组分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2 詹祖金;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5,6-元杂环化合物[D];浙江大学;2012年
3 郝艳;苊醌参与的多组分反应构建杂(螺)环化合物[D];苏州大学;2012年
4 朱旭;异腈参与的多组分反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宋世铧;多组分绿色合成酞嗪类化合物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甘世凤;噻唑啉-2-硫酮的多组分绿色合成及其在取代硫脲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徐江城;酶的催化多功能性与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吡啶类、色烯类衍生物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德广;Ugi多组分反应探索及含5-甲基异噁唑基均三唑联苯四唑新衍生物的合成[D];兰州大学;2006年
9 史利勇;多组分反应的无溶剂合成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张晓楠;多组分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茶梅灯芯绒科技有限公司 许汉国;贝特纶(PTT)多组分灯芯绒试制心得[N];中国纺织报;2005年
2 江其勤;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分析技术成功应用[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段安乐 田华;绿洲多组分大麻混纺纺织品及纺织工艺获国家专利[N];中国服饰报;2009年
4 天津长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徐为公 徐鹏;中药提取物的国际化策略中(药发展战略研究三)[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志杰;反应合成技术制备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获得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6 叶工;棉/玻纤包芯纱及织物[N];中国建材报;2005年
7 国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有关事宜明确[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记者 姜艳;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坚决治理"一药多名"现象[N];河北日报;2006年
9 民革南京市委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彦;民革帮助我成长[N];团结报;2008年
10 徐研;陶瓷釉料配方的化学组成逐项满足法[N];广东建设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