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学生主体性不高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大成效,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可贵探索。但是,这一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并没有自觉建立在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必然会存在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视角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任平教授在师生交往实践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分析的基本视野和依据,这一理论认为:第一,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主体间交往活动,即师生“主—主”间的交往活动,绝不“主—客”之间单向度活动;第二,这一交往活动又不是完全任意、差异化的活动,而是受共同客体底板(教材内容)约束的活动,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其基本结构是“主——客——主”结构,而不是“主—主”结构;第三,师生主体间存在双向整合,双向建构的维度。它是师生双主体面对共同客体底板,进行双向互动、双向建构和整合,并进而整合、改变师生教学关系的过程。其整合和建构的内容不仅涉及知识维度,而且内涵着情感、价值、意义的维度。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角度,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欠缺。一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单一主体性,教师主体性受到削弱,一定程度上以学生的参与代替教师的作用。二是课堂教学中更多是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使得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三是部分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少部分学生参与较少或不参与,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阐述了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具体分析了“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内涵、主要特征等。为了深入了解在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视角前提下,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问卷调查,探讨存在的问题有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参与度不够。上述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有应试制度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解决不合理师生关系,对于推进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积极意义。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视野,通过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对策,主要有改善师生交流方式,教师继续深化转变观念,学生不断更新观念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