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

王光茹  
【摘要】: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学生主体性不高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大成效,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可贵探索。但是,这一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并没有自觉建立在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必然会存在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视角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任平教授在师生交往实践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分析的基本视野和依据,这一理论认为:第一,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主体间交往活动,即师生“主—主”间的交往活动,绝不“主—客”之间单向度活动;第二,这一交往活动又不是完全任意、差异化的活动,而是受共同客体底板(教材内容)约束的活动,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其基本结构是“主——客——主”结构,而不是“主—主”结构;第三,师生主体间存在双向整合,双向建构的维度。它是师生双主体面对共同客体底板,进行双向互动、双向建构和整合,并进而整合、改变师生教学关系的过程。其整合和建构的内容不仅涉及知识维度,而且内涵着情感、价值、意义的维度。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角度,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欠缺。一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单一主体性,教师主体性受到削弱,一定程度上以学生的参与代替教师的作用。二是课堂教学中更多是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使得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三是部分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少部分学生参与较少或不参与,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阐述了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具体分析了“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内涵、主要特征等。为了深入了解在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视角前提下,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问卷调查,探讨存在的问题有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参与度不够。上述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有应试制度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解决不合理师生关系,对于推进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积极意义。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视野,通过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对策,主要有改善师生交流方式,教师继续深化转变观念,学生不断更新观念三个方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卓爱平;;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年期
2 蔡金花;大混合式思想政治慕课教学初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期
3 唐少莲;何小春;;论人本教育理念及其在“思政课”的实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9期
4 庞永红;舒招平;;虚拟实践与高校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探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期
5 谢文娟;;论转型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年09期
6 刘海;;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文存阅刊;2018年17期
7 李伟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途径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教学与研究;2016年02期
8 王长坤;;课代表在高职思政课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课代表制度为例[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黄长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J];智库时代;2017年12期
10 许绮;;高校思政课教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才智;2017年32期
11 张喜顺;;边缘化: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7年24期
12 洪国志;刘江;;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的对策与途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13 肖志亮;;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农机;2017年11期
14 何勇海;;让思政课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年03期
15 鲁继平;;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年04期
16 薛凡;;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01期
17 韩立云;;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学理论;2018年02期
18 李凌;;当代大学思政教育教学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19 毕秀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8年02期
20 李杰伟;;“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建湘;;论高校思政课的研讨性教学[A];“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7年
2 高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探析[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3 罗映光;;高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A];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2013年
4 王为全;;以“三个自信”教育为核心,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3年
5 肖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6 陈秀丽;杨永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4年
7 刘原;;思政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8 曲洪波;岳宏杰;;“混合式教学”在推进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探索[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论文集[C];2016年
9 丁琰博;;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意义教学模式中的作用[A];荆楚学术2017年第4期(总第十一期)[C];2017年
10 白屯;;供给侧改革中的思政课:路径、需求与质量[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莎莎;系统科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莎;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2 王光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
3 邵蓉蓉;高校思政课正当性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4 张莉媛;中国梦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5 刘曼;中学思政课的学习动机与激发途径[D];聊城大学;2014年
6 王守兰;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7 孟国芳;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8 周楚婷;云南大学学生“思政课”学习态度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9 司晶;论情境教学在中学思政课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银春;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现状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王国芳;学业质量标准:思政课标落地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8年
2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管理科学研究所 陈飞;思政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18年
3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磊 通讯员 郭永生;小岗村大包干领头人为学生上思政课[N];中国青年报;2018年
4 崔瑞兰 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融合”让思政课入耳入心[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5 朱昌俊;“时尚”的思政课才过瘾[N];太原日报;2017年
6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刘贵芹;展现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气象新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7年
7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伟;改革教学供给 增强思政课获得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8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见习记者 刘平安;创新方式方法 上好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7年
9 王早霞;让思政课有知更有味[N];山西日报;2017年
10 新华社记者 许祖华;陕西 建三级领导听课制度 促思政课质量提升[N];陕西日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