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金融化背景下国内外大豆商品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摘要】:粮食全球化、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国际粮价的异常波动成为影响国际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大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目前,大豆年产量的40%用于出口,同时就期货市场持仓数据显示,粮食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主体结构中套利交易比例逐年上升。本文首先根据大豆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利用X12季节调整法以及H-P滤波法将研究周期分为2006-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其次,在均值层面利用协整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期现货价格传导方向、传导路径以及影响贡献度;在方差层面利用BEKK-GARCH模型研究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波动传导的方向、路径与强度;最后,结合不同时期的大豆价格调控政策进行结果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1.2006-2009年间,即国际粮食危机时期,我国主要利用贸易政策来调剂粮食之间的供给,出台一系列的刺激进口,限制出口的措施,在这一时期,国内外市场关联性高,主要表现为国际期货价格向国内市场传导,国内市场价格相互影响传导的特征,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仅受到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还受到国内现货价格波动的影响;2.2010-2013年间,随着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该阶段收购价格不断攀升,但收购量随着进口大豆的冲击和国内产能的萎缩逐渐下降。政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国产大豆并要求顺价销售,但随着低价的国外大豆涌入国内市场,最后造成了“国豆入库、洋豆入市”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受到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现货市场对国内期货市场的反应并不如对国际期货市场灵敏,主要呈现的是国内现货市场向国内期货市场波动溢出效应;3.2014-2017年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启用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更多的将价格的形成机制交还给市场,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国际期货市场对国内市场具有调节作用,并且国内市场间逐渐产生互相影响与引导的关系,同时,国内现货市场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综合来看,目前大豆国内外期现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大豆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并不完全,更多的依赖于国际期货市场。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完善大豆国内现货市场建设,增强国家储备粮建设步伐,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第二,完善大豆国内期货市场建设,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第三,优化我国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产业布局,利用粮食金融市场管理价格风险,适度监管金融市场,避免过度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