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竹纸研究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书籍依附纸张而存世,竹纸印书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现存古籍中竹纸古书数量占有相当比重,其破损程度远超其他纸张,对于竹纸古书的保护刻不容缓。古书保护之根本须建立在对印书材料的清晰认识与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版本学、印刷史与造纸技术史等相关内容,针对不同时代古书竹纸尚存争议与模糊不清的问题作了详细探讨,从而对古书竹纸的动态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文章对宋元时期存有争议的麻沙纸与竹纸的关系加以辨析,认为所谓“麻沙纸”应有优劣之别,优质麻沙纸特性与其竹原料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明代古书用纸的变化现象说明,竹纸与中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思潮的变化发展都有着密切关联。按照纸张原材料分类,并根据二重证据法,结合文献史料及古书实物,证明连史纸与太史连的原料均为竹纸类;另辨析将乐纸非宋元麻沙板印书用纸,实为明清时期的竹纸类,相关论证有助于清代主要印书用纸的辨识与有效保护。文章对竹纸古书的价格与价值做了进一步挖掘。对明清古代文献中有关竹纸古书价格的记载进行了简要梳理,可知不同档次的竹纸质量不同,印书成本也有高低;从民国出版发行史料的统计与对比中发现,竹纸古书的使用率与价格呈反比,不同时代的竹纸古书因文物价值不同,价格相差较大,但价廉量多是竹纸古书基本特点;从拍卖系统中的古书刊印种类与价格统计分析,竹纸古书多印通俗实用类书籍,清代竹纸已作为高档印书用纸,深入各类阶层。通过对拍卖中明代末年竹纸小说稀缺这一矛盾现象的分析,论证了竹纸特性与印书种类的深层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入挖掘竹纸古书蕴含的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竹纸古书存世量巨大,对其保护的关键在于纸张载体的修复与保护。文章通过对竹纸古书保存的现状问题分析,展开有关竹纸古书修复与保护的相关内容探讨,包括古书病害的诊断、竹纸古书的修复与问题以及再生性保护等内容。文章从传统保护观念的转变,修护方法的更新以及修护原则的秉持三个方面对竹纸古书的保护提出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