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踏歌的表演形态和历史风俗探究
【摘要】:踏歌是我国古代民间乐舞形式,也是典型的音乐民俗事项,唐宋时期发展尤盛。本文在追溯踏歌的历史渊源、考察唐宋之前踏歌的音乐形态及应用场合基础上,分别针对唐代、宋代的踏歌文献资料进行专门分析,并认为:唐代宫廷节庆、宴享中的踏歌呈现君民同乐的特点,文人则将踏歌作为自娱性唱曲方式,与自身的经历密切联系,乐伎也参与到踏曲活动中,表演的乐曲有《杨柳枝》、《柘枝》等,民间踏歌乐曲的创作运用“调同辞不同”的创作方式,且受到唐代佛道文化影响,歌场踏歌风俗对后代踏歌风俗有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唐代踏歌因创作乐曲较多而主要承担唱曲的功能;相较唐代皇帝参与踏歌创作和表演的全过程,宋代皇帝则主要成为踏歌的观赏者,宫廷中歌板色演唱的《踏歌》曲牌体现出踏歌的文学倾向,虽然宋代对民间踏歌形态的记录有所减少,但实际上代表了其向表现情感的审美功能转变,由唐至宋节庆中的踏歌逐渐民间化和规模化,民间祭祀中的踏歌也趋于娱乐化,农作踏歌体现出与民间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此时民间风俗性踏歌所形成的地域特征,对后代踏歌流传地域的定型有着直接影响。总体观察,唐宋踏歌的变迁不仅体现逐渐文学化、民间化和风俗化的特点,伴奏乐器也由运用笛、拍板转向鼓类乐器,其风俗特征主要体现在地域、族群和交际几方面,如唐代巴地《竹枝》中的“竹王”崇拜观念和族群的变迁,以及《竹枝》与踏歌的融合共生,再如宋代瑶族的婚礼仪式、荆湖“歌场”风俗,都体现地域性和交际性的特点,为后代西南踏歌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族群性和地域性是踏歌定型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唐宋时期踏歌由荆楚地区向西南地区的逐渐变化,对今西南地区踏歌文化事项有直接影响,显现出西南地区的音乐文化认同,也使踏歌成为西南族群的代表性音乐形态,从而构成区别于其他民间歌舞的形态。
|
|
|
|
1 |
孙颖;;《踏歌》1991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03期 |
2 |
张如鑫;;张如鑫作品[J];美与时代(下);2018年12期 |
3 |
韦海峰;许谦;;踏歌来[J];歌海;2018年01期 |
4 |
陈帆;与你踏歌而行[J];北方音乐;1994年05期 |
5 |
李世相;;大漠踏歌[J];音乐创作;2017年07期 |
6 |
杨循;;《凉山踏歌》[J];美术;2015年08期 |
7 |
邵永强;尚德义;;藏家姐妹踏歌来[J];当代音乐;2016年16期 |
8 |
任英荣;于显文;;踏歌富源[J];民族音乐;2015年03期 |
9 |
任英荣;李娟;;踏歌富源[J];民族音乐;2015年04期 |
10 |
胡宁;;踏歌·西柏坡之精神[J];中华魂;2021年11期 |
11 |
病因未明;;踏歌[J];青春;2019年01期 |
12 |
晓光;崔静;徐沛东;;踏歌起舞[J];教师博览;2002年08期 |
13 |
王秉爱;;街舞[J];老年人;2018年01期 |
14 |
于先龙;;赫哲乡踏歌[J];中国铁路文艺;2018年02期 |
15 |
陈红;;踏歌回乡[J];中国青年;1997年06期 |
16 |
左了;;踏歌起舞[J];大理文化;2015年04期 |
17 |
丁时光;何宁波;;踏歌启程[J];艺海;2013年12期 |
18 |
艺虹;杨敬军;;踏歌起舞去飞舟[J];歌海;2012年05期 |
19 |
艺虹;陈恒芳;;踏歌起舞去飞舟[J];歌海;2012年05期 |
20 |
王富强;唐新成;;踏歌而行[J];歌海;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