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之论”与“史家之论”
【摘要】:《林泉高致》与《图画见闻志》是产生于北宋中后期的两部重要绘画理论著述。作者郭熙父子与郭若虚的家庭出身、知识构成以及个人喜好之不同,使两著在著述动机与材料来源方面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山水画专论与绘画史专著之异,或称二著中关于绘画的见解为“画家之论”与“史家之论”。作为同一时代同一领域的两部著作,必定会面临一些相同问题;而作者身份、立场的差异也必然导致对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同与不同,构成学术比较的前提。最可相互参较者,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画”的认识。《林泉高致》从其本身去理解,即“画当为画”;应属绘画本体论性质,阐释易入精微层面;《图画见闻志》则从社会、历史及文化等角度去看待,即“与六籍同功”,应属绘画功能论性质,论说易入广大层面。其二,对“体”“法”二字之用。《林》中含义具多样性,“体”即情状、境界、体察、体裁及画面关系等,“法”即法度、方法及规则等;而《图》中含义具单一性,“体”多指风格,“法”多指画法。其三,画家才性。《林》认为可后天获取,虽然郭思在序中有说郭熙“盖天性得之”,然郭熙本人的言论却未言及天性;《图》则认为是先天自得,尤其是“气韵非师”说,这一点郭若虚与郭思的观点一致。其四,绘画功用。《林》倾向自娱功用,“快人意,实获我心哉”一句是郭熙画山水的中心思想;虽有针对人物画而说“令人识万世礼乐”一句,但占全著要旨的依然是“林泉之心”。《图》则于绘画的政教与自娱两种功用平等兼之。其五,绘画表现。于题材,《林》只涉山水画而具单一性,《图》则涉及多“门”而见全面性;于造型,《林》重势态,《图》则对气貌、势态、结构有不同兼重;于笔墨,《林》具体而精到;《图》则抽象而概括。其六,画“病”。《林》提出病因的“八不”与病症的“四不”;《图》则认为“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将二著并置互见,许多概念、术语、短论背后丰富的内涵方得以彰显。两著不仅在具体问题方面有着不同看法,综合整体也存在差异:就出发点与自我定位而言,《林》为作画与论画,《图》则为治史兼论画;就理论产出路径而言,《林》为“自内而出”,《图》则为“自外而入”。由此,两著在文字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逻辑展开系统:《林》为“画山水有法”,《图》则为“当从实录”。由《林泉高致》与《图画见闻志》之比较可发现,两著其实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两种不同的理论类型:“画家之论”与“史家之论”。这两种理论类型又表现出不同的论画取向:“作画论”与“观画论”。由绘画领域更进一步,两著又印证了一种普遍文化现象:任何论说都是在一定立场下产生的“偏见”,而各种“偏见”又共同组成并丰富了历史。将不同“偏见”加以比较、互见,却可能收获“洞见”,从而在整体上深化理论认知;这也是对美术史中的相关个案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