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机理研究

谯华  
【摘要】:曾在军事上广泛应用的TNT因具有毒性和三致作用,而被中国、美国等列入优先控制污染物的名单,因此TNT生产、加工、使用及相关设施的销毁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污染及其修复问题也倍受关注。本文以TNT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优化土壤中TNT的提取方法、基本探明TNT对厌氧发酵系统微生物群落毒性及土壤中TNT的生物有效利用性和厌氧转化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和提出了一种利用生物泥浆反应器高效、安全地修复TNT重污染土壤并使其达到相关标准限值(17.2mgTNT/kg)的技术方法,填补了国内生物泥浆反应器系统修复TNT重污染土壤领域的空白,对于类似介质中硝基类化合物的修复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 (1)优化了土壤中TNT的提取方法。 当提取剂为乙腈时,在液固比为20mL乙腈:1g土壤、振荡12h-超声5h的条件下,粘土和沙土及相应的泥浆(水土比为2:1)中TNT平均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5%,土壤类型对TNT平均提取回收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添加水平的影响极为显著,当土壤中TNT浓度≥500mgTNT/kg(土壤)时,TNT提取回收率介于95%-105%之间,当土壤中TNT浓度为10mgTNT/kg(土壤)时,其回收率为70%-130%,但均满足相应的提取回收标准。不同土壤介质中TNT回收率变异系数均小于10%。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分析要求。 (2)解析了土壤对TNT的吸附及解吸行为,明确了TNT的生物有效利用潜力。在液土比为2:1的条件下,土壤对TNT的吸附在24h内可达到平衡,其吸附动力学与Elovich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为0.962),吸附过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与吸附与解吸等温线拟合较好的Freundlich方程其指数1/n表明TNT在土壤中存在迟滞现象(解吸迟滞指数为3.2);吸附自由能表明,TNT在土壤中是以表面物理吸附为主;污染土壤中TNT解吸较为迅速,且随着污染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强,也即表明土壤中TNT的生物可利用潜力较高。 (3)探明了TNT对厌氧发酵系统中产甲烷菌的毒性抑制作用。 TNT对厌氧发酵系统中产甲烷菌毒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TNT浓度低于100mg/L时为轻度抑制(RA≥77.62%),浓度高于100mg/L时为中度抑制(40%RA75%);厌氧发酵条件下,TNT可被快速还原,从而消除了氧化型TNT对产甲烷菌的溶菌和毒性威胁;产甲烷菌毒性表现和活性恢复均表明,TNT对该厌氧微生物群落的毒性不大,即厌氧法修复TNT污染介质是可行的。 (4)基本探明了TNT厌氧转化机理。 在pH为6-7的模拟厌氧体系中TNT可以被硫化钠和作为新生态氢发生源的金属Zn还原转化,动力学均遵循准一级动力学规律;还原剂的浓度在TNT厌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5倍化学当量的还原剂浓度是最合适的;既模拟pH又模拟发酵成分的B系统中TNT转化所需的反应时间要短于仅模拟厌氧发酵液pH的A系统;在pH为6-7、还原剂浓度为5倍化学当量的B系统中,硫化钠和作为新生态氢发生源的金属Zn均可在2h内快速转化90%TNT。由此可知,厌氧环境下因生物作用产生的非生物还原剂硫化物、新生态氢等在TNT快速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且随着还原剂浓度的升高其转化速率也会相应升高。 LC-MS分析表明,模拟厌氧系统中硫化物既可以对TNT硝基进行还原转化又可以对TNT苯环进行脱硝转化,其中以硝基还原为主要的还原方式,而Zn主要是通过加氢脱硝的方式对TNT实现还原转化;此外,TNT在模拟厌氧系统中的还原产物还能相互作用生成聚合物。即表明在厌氧环境下,TNT在还原剂作用下可生成多种的还原产物,其代谢途径因还原剂不同而有所差异。 (5)开发了一种高效的TNT污染土壤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技术,明确了其工艺技术参数及控制条件,为生物泥浆反应器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1000mgTNT、kg(土壤)的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批次静态试验获得的TNT厌氧降解优化条件为:mCOD/mTNT为4、水土比为2:1、接种量为5%(以土壤干重计)、不外加硫酸盐(土壤本身硫酸盐含量为2021mgSO42-/kg(土壤))、表面活性剂为1.5CMC的Tween80时间为厌氧处理5d-好氧补充处理2d。在上述优化条件下,1000mgTNT/kg(土壤)的污染土壤在厌氧处理5d后就能达到修复标准,相应的容积负荷为100g/(m3·d),2d的好氧补充处理可进一步实现TNT污染土壤的稳定化和腐殖化,其修复周期短于文献报道的修复周期;当TNT浓度低于1000mgTNT/kg土壤,即泥浆体系中TNT容积负荷不大于100g/(m3·d).mCOD/mTNT≥4时,在厌氧处理5d后污染土壤中TNT能达到修复标准;当TNT浓度高于1000mgTNT/kg土壤时,则可通过控制容积负荷和mCOD/mTNT来达到修复标准。 序批式生物泥浆反应器的动态运行结果表明,4个周期内,1000mgTNT/kg(土壤)的TNT污染土壤在上述优化条件下经生物泥浆反应器厌氧修复5d-好氧补充处理2d后,能达到17.2mgTNT/kg(土壤)的标准限值要求,且可以进一步实现TNT污染土壤的稳定化和腐殖化。该反应器动态运行性能稳定,且其修复周期短于文献报道的周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耀华;葛成军;林伟;;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进展[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夏铁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微生态效应[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王敏;徐甜甜;李强;尹俊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与技术[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冯新;荷兰开发超声波振动法净化油类污染土壤的新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1996年01期
5 王曙光,林先贵;菌根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作用[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1期
6 刘玉荣,党志,尚爱安;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植物指示法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4期
7 周启星;魏树和;刁春燕;;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8 徐丽娜;孙清;杨静;李剑;张峰龙;;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7年06期
9 雷鸣;廖柏寒;秦普丰;;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价[J];生态环境;2007年05期
10 贾思洋;孙成;张波;王佳;;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对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8年02期
11 杨璐;高永光;胡振琪;;重金属铜污染土壤光谱特性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12 张丽华;郑承松;张君诚;邹志明;;三明市铅锌矿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3 丁克强;;TCP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毒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14 张中文;李光德;周楠楠;敬佩;焦伟;张世远;;茶皂素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修复作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6期
15 周黎明;鲁胜利;周建梅;卢彩虹;刘波;;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污染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8年S2期
16 田帅;丁永祯;居学海;;玉米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及其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17 陈梅梅;陈保冬;许毓;田慧颖;邓皓;;菌根真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18 蒋宏剑;周晓阳;;重金属污染毒害与植物修复机制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年04期
19 叶增辉;尹国勋;;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修复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10年13期
20 林君锋;王果;李玉林;;电流密度控制对土壤Cd和Pb动电过程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宝禄;周玲莉;薛南冬;李发生;;农药类POPs污染土壤周边大气污染定量估算[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学军;申哲民;句炳新;雷阳明;王文华;;模拟镉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3 曾敏;廖柏寒;张永;;酸和盐对As污染土壤化学萃取修复研究[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牛佳;王继华;辛佳;李文慧;;DDT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娟;高彦征;;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梁媛;曹心德;施尧;;模拟填埋状态和降雨条件下含磷材料修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淋溶和迁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陶雪琴;党志;卢桂宁;易筱筠;;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进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望;余刚;卓琼芳;黄俊卿;村田弘司;;CALUX法测定PCBs污染土壤的光致二恶英类活性变化[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揭雨成;佘玮;邢虎成;朱守晶;周精华;蒋杰;王亮;;苎麻镉胁迫响应基因表达研究[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安凤春;莫汉宏;张兵;郑明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杂草对DDT的吸收及富集研究[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金忠;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土壤的化学淋洗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焦海华;大港油田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丁园;污染土壤中铜、镉的植物有效性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彩莲;生长调节剂强化龙葵修复镉污染土壤能力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永卓;重金属污染稻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崔立强;生物黑炭抑制稻麦对污染土壤中Cd/Pb吸收的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瑞福;有机磷农药长期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生态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8 魏树和;超积累植物筛选及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年
9 杨乐巍;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现场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张亚新;淋洗结合石墨烯TiO_2光催化修复五氯酚污染土壤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羟丙基-β-环糊精对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洗脱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胡滨;污染土壤再利用影响因子及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施玮;中国多氯联苯(PCBs)清单调查方法及应用示范[D];清华大学;2005年
4 Muhammad Imran Khan;污染土壤中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评价[D];浙江大学;2009年
5 殷甫祥;气相抽提法(SVE)去除污染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刘子龙;陕西苹果主产区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彭胜巍;石油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雷鸣;EDTA萃取前后三种不同污染类型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以及生物可利用性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卜春红;白腐真菌与类Fenton法联合处理土壤中多氯联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张中文;茶皂素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淋洗修复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顺涛;拉法基全部业务落户重庆将启动修复污染土壤项目[N];重庆日报;2009年
2 水华;沈阳投巨资“刮土疗毒”[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记者 班健;清理污染土壤有良方[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记者 王晓军;我市开始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疗”[N];重庆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李惠子 俞铮;我科学家利用蜈蚣草大规模修复污染土壤[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特约记者 陈久涛;毒害物质污染土壤 耕地质量日趋下降[N];人民政协报;2001年
7 ;日本核污染土壤运美[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李惠子 俞铮;中国科学家利用蜈蚣草大规模修复污染土壤[N];中国信息报;2006年
9 俞铮;用植物修复污染土壤[N];农资导报;2004年
10 王映;我省首次开展土壤污染调查[N];河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