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车混合效能分析及其电控气动发动机的研究

陈平录  
【摘要】:石油危机及环境问题导致电动汽车、生物质燃料汽车、燃气汽车等各种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发展,车用动力能源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以压缩空气或液氮作为储能介质的气动汽车近年来也受到了很多关注。纯气动汽车虽然具有不需要消耗石油以及行驶过程中无污染的优点,但由于车载能源的储能密度以及气动发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等问题,其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将气动动力系统与内燃机组成混合动力能够达到两种动力的优势互补。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气动和内燃两种动力源的动力性能优势,还能够通过取消怠速、优化内燃机的工作区域、内燃机小型化、车辆制动能量回收以及利用内燃机的废热等途径实现车辆的节油、节能和减排。作为一种探索性研究工作,本文以一种较容易实现的充气式并联气动燃油混合汽车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电控气动发动机、动力参数设计匹配以及控制策略的研究,分析了其所能达到的节油、节能以及减排效果。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气动发动机电控气动可变气门的研究。为了满足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对气动发动机快速转换工作模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利用气动发动机减压过程中浪费的能量驱动的新型电控气动可变气门系统,运用热力学以及动力学的理论建立了该气门的工作过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理论计算及试验结果均表明:所设计的可变气门系统能够满足气动发动机转速为2000 r/min的开闭频率要求。通过建立以该可变气门系统作为进气门的电控气动发动机变质量热力学模型,重点分析了气门设计参数及运行参数对气门动态特性的影响,为该类型气门的设计以及工作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气动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及性能评估试验。将一台195柴油机改制成了电控气动发动机试验样机,开发了其电控系统,搭建了其测控试验平台。对该样机进行的可行性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所设计的电控气动气门作为气动发动机的进气门是可行且合适的。针对电控气动发动机理论模型所进行的验证试验表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用于分析研究气门参数对气门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电控气动发动机的性能具有足够的精度。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的建模与动力系统参数设计方法研究。参考ADVISOR软件的建模方式,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并联型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的仿真分析平台。提出了充气式并联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参数的设计理论,结合实例给出了运用正交优化理论进行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参数优化设计的方法。 并联型气动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通过对充气型并联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特性的分析,提出了该种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开发原则。根据该原则,开发了一种将逻辑门限值与混合工作模式下转矩分配比实时优化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该控制策略仿真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合理分配两种动力源的输出以满足车辆按照工况循环行驶的要求,且内燃机也被限定在其高效低排工作区域内工作,同时气动发动机的经济性能也得到了保证。 并联型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混合效能分析。采用与传统柴油轿车进行仿真对比的方式,分析了气动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效能。结果表明:在NEDC、UDDS、HWFET和JAPAN10-15四种工况循环下,并联型气动燃油混合动力车分别能够实现节油48.34%、44.96%、20.66%和55.15%,减低排放58.84%、38.76%、14.54%和66.59%,但却分别需要增加消耗压缩空气99.73 kg/100 km、87.39 kg/100 km、55.60 kg/100 km和90.59 kg/100km;以柴油当量作为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能耗的评价指标,在四种工况循环下,混合动力车可分别实现节能13.12%、14.06%、-6.27%和28.06%。进行了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取消怠速、优化内燃机工作区域、内燃机小型化、利用内燃机排气废热以及制动能量回收这五种混合途径对整车混合效能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平均车速较为接近的NEDC和UDDS工况,各种混合途径对节油的影响比重排序为“优化内燃机工作区域取消怠速内燃机小型化利用内燃机排气废热制动能量回收”,对于怠速时间最长JAPAN 10-15工况,取消怠速的比重变为最大,对于平均车速最高的HWFET工况,利用内燃机排气废热对节油效果的比重变为最大;各种途径对减排效果的影响与节油效果大致相同;利用内燃机排气废热和取消怠速对节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内燃机小型化,但利用内燃机排气废热起到增加能耗的作用;所采用制动能量回收方式以及热交换器的效率不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和设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发仁;孔庆元;;气动发动机空转转速的计算[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91年01期
2 姜建平;;带有死点圆弧的叶片式气动发动机[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89年03期
3 蔡金雷,俞小莉,元广杰,沈瑜铭;气动发动机进气相位对工作过程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1期
4 翟昕;俞小莉;刘忠民;;压缩空气-燃油混合动力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4期
5 李砚耕;;气动发动机—齿轮式发动机(二)[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82年04期
6 朱鹤龄;龚茂龙;;单向叶片式气动发动机设计计算[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87年01期
7 朱鹤龄;;正反转性能相同的叶片式气动发动机的设计计算[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87年03期
8 张文龙;王云;谢胡凌;;气动发动机排气活塞的有限元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0年02期
9 任雪平;;汽车发动机工作循环的理论分析[J];硅谷;2011年08期
10 王济美;;叶片式气动发动机性能参数计算经验公式探讨[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93年01期
11 翟昕;俞小莉;蔡金雷;沈瑜铭;;气动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12 陈绍双;刘林;俞小莉;;基于CAN总线的气动发动机电控系统设计[J];现代机械;2007年01期
13 徐建军;刘红光;陈士安;;数控气动发动机动力系统设计[J];液压与气动;2009年03期
14 魏驰;;对叶片式气动发动机设计计算的一些看法——与李富成、朱鹤龄同志商榷[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88年03期
15 李砚耕;;气动发动机——容积式发动机理论基础(一)[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81年02期
16 魏驰;;理论应能指导实践——再与李富成老师商榷[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90年01期
17 徐宁;余波;王磊;柳源;;基于气动发动机技术的气动自行车可行性系统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18 谢胡凌;王云;张文龙;;活塞排气式气动发动机排气损失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1年01期
19 刘林;俞小莉;;气动发动机理想循环的优化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10期
20 左承基;钱叶剑;安达;欧阳明高;杨福源;;气动发动机的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林;俞小莉;;气动发动机电磁驱动气门的仿真[A];第十五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平录;气动燃油混合动力车混合效能分析及其电控气动发动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聂相虹;气动/燃油混合动力能量回收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胡军强;气动—柴油混合动力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刘林;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和关键零部件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翟昕;压缩空气—燃油混合动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陈勤学;中压共轨电控柴油机可变气门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汪志刚;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大流量高速电磁阀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春发;汽油机多循环数三维工作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希珍;电磁全可变气门的仿真控制及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田维;高速直喷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动态特性及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龙;活塞排气气动发动机仿真分析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顾辉;气动发动机的总体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丁云聪;新型气动发动机减压能量回收系统理论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苗洋;基于ATmega16的气动发动机电控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安达;气动发动机的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韩二锋;气动发动机准等温膨胀实现途径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黄辉云;基于转换效率的旋转式气动发动机能量转换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凌齐;快速定位开关阀结构设计与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杨勇;太阳能定压加热发电系统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10 栾凯;电控压缩空气发动机改装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淼 盛晴;南理工研制出零排放气动机[N];江苏科技报;2011年
2 吴红梅;发动机里灌空气 汽车就能跑起来[N];新华日报;2011年
3 渝舟;ABB和INA联手开发新型可变气门系统[N];中国船舶报;2009年
4 冯浩然 杨文甫;西峡私企职代会作用不凡[N];工人日报;2003年
5 记者 杨鸣;节能效果极为显著 环保价值无法估算[N];杭州日报;2011年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付永领 李万国;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清洁能源发展的又一选择[N];中国电力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