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研究
【摘要】:燃煤电厂排放的粉尘颗粒、SO2、NO、Hg、PAHs和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已经成为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脉冲放电电凝并技术对细微颗粒有较好的荷电凝并效果,而且可以将烟气中的NO、SO2、Hg0转化成易被溶液吸收的成分,同时还可以对粉尘中的PAHs和二恶英等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和传统的碱液吸收技术相结合,可协同脱除燃煤电厂烟气中粉尘、NOX、SO2、Hg0、PAHs和二恶英等污染物,使除尘、脱硫、脱硝、脱汞、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一体化成为可能,从而降低燃煤电厂烟气净化的成本。本文围绕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及其控制方法的新兴研究,对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开展了实验和机理研究。
本文建立了燃煤锅炉烟道排放颗粒物等速采样系统,采用冲击式尘粒分级仪对440t/h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静电除尘器前后烟道烟尘进行采样实验,进行粒径分布、比电阻测量,研究煤种、锅炉负荷、Ca/S和含氧量等运行参数对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粒径和燃烧工况下飞灰颗粒的微观孔隙结构。
本文搭建了脉冲荷电凝并结合直流收尘实验系统,主要研究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频率、停留时间、初始粉尘浓度等因素对脉冲电晕放电颗粒荷电以及凝并收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晕放电能够实现颗粒非对称双极性荷电,0.2μm颗粒基本被荷上负电荷,电场荷电是其主要荷电机理;0.2μm颗粒基本被荷上正电荷,扩散荷电是其主要荷电机理。脉冲电晕荷电颗粒在直流电场中的凝并除尘效率曲线呈现“V”字型,其除尘效率曲线在粒径0.2μm左右有一个最低值。
建立小型脉冲电晕放电降解飞灰PAHs和二恶英实验台进行实验研究,同时进行了其降解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正脉冲电晕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高能电子能够有效地轰击粉尘颗粒表面,甚至穿透颗粒,从而改变了粉尘颗粒原有的孔隙结构,能有效地降解垃圾焚烧炉排放粉尘中的PAHs和二恶英等有害有机污染物。
目前燃煤电厂广泛应用的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利用石灰/石灰石溶液洗涤烟气,只能对SO2进行有效控制,但是不能脱除烟气中的NO和Hg0。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如果能够采用脉冲电晕放电将烟气中的NO,SO2, Hg0氧化成为高价态易溶于水的状态,就可以采用碱液吸收实现一塔多脱。本文采用脉冲电晕放电结合碱液吸收对烟气中SO2、NO和Hg0进行协同脱除实验,并且针对脉冲电晕放电脱硫脱硝脱汞化学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能够很好地协同脱除烟气多种污染物,在实验优化工况下,对PM1、SO2、NO和Hg0的协同脱除效率可以分别达到90%、97%、50%和50%以上
本文推导了直流电场中的荷电场强和收尘场强计算公式,在电场荷电前提下建立了半经验公式对脉冲电晕放电颗粒荷电进行计算。根据理论分析编写程序计算了双极性荷电颗粒的电凝并系数和电凝并效率,结果显示在实验工况不考虑凝并区收尘的情况下,颗粒越小,其电凝并效率越高;对于超细颗粒,其颗粒数量浓度有了一定的下降,电凝并效率可以达到20-30%左右。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粒径段荷电颗粒在直流收尘电场中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颗粒在外加直流电场力作用下向收尘极板基本作直线偏移运动,颗粒粒径越大,其驱进速度越大,偏移越明显。直观地确定不同粒径颗粒的除尘效率,并且跟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吻合较好。
|
|
|
|
1 |
向晓东,陈旺生,幸福堂,李传贵,刘功智;烟尘在交变电场中的电凝并收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2 |
彭启循;碱液吸收塔的设计[J];小氮肥设计技术;1995年03期 |
3 |
;用碱液吸收制酸尾气制取无水亚硫酸钠[J];环境科学;1978年02期 |
4 |
赵爽;骆仲泱;王鹏;徐飞;岑可法;;燃煤锅炉烟气中小颗粒的电凝并脱除[J];能源工程;2006年03期 |
5 |
;含氯废气用碱液吸收制取漂水[J];有色金属;1973年03期 |
6 |
冯涛;魏家红;;电凝并装置收集亚微米粉尘的实验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
7 |
袁从慧;刘华彦;卢晗锋;李玉芳;陈银飞;;催化氧化-碱液吸收脱除硝酸工业NO_x废气[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8年05期 |
8 |
骆仲泱;王沈兵;赵磊;轩俭勇;岑可法;;脉冲电晕放电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9 |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碱液吸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75年02期 |
10 |
杨文汉;;旋流板塔在硝酸盐生产中的应用[J];化肥工业;1982年01期 |
11 |
顾永祥,沈少华,谭天恩;还原性碱液吸收氮氧化物传质—反应过程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89年03期 |
12 |
陈旺生,向晓东,幸福堂;交变电场频率对电凝并影响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3 |
朱兆友;徐超;高秀;牛志芳;;H_2O_2氧化-碱液吸收脱除NO_x的工艺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1期 |
14 |
;含氯废气用碱液吸收制取漂水[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73年03期 |
15 |
罗永才;氨-NO_x气相反应斜孔塔碱液吸收法对NO_x净化的研究[J];环境科学;1980年01期 |
16 |
陈壮辉;;用30%烧碱液吸收硫酸尾气制亚硫酸钠[J];广东化工;1984年01期 |
17 |
向晓东,陈宝智,张国权;荷电粉尘在交变电场中的凝并与收集[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18 |
乔军师,胡金榜,宗润宽,常明坤;NO_x空气氧化与碱液吸收工艺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2期 |
19 |
蔡冰;尉继英;江锋;张振中;;电凝并式空气净化单元对颗粒物和甲醛净化效果的实验[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
20 |
罗宏晶;朱天乐;王美艳;;非热等离子体强化碱液吸收脱除烟气中NO和Hg~0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