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噬的变化和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自噬的激活情况及其表达的时程变化,探讨自噬这一细胞行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以期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方法
采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制备大鼠SAH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SAH 6h组、24h组、72h组,各大鼠均透射电镜观察大脑皮层组织超微结构,检测自噬体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皮层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MAPI—LC3)和Beclin-1的表达。
结果
透射电镜下,对照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核膜完整、核型规则,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分布及数目正常,未见自噬小体,溶酶体数目未见增多;SAH组神经元,细胞核形不规则,粗面内质网肿胀,溶酶体数目增多,可见自噬小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AH后24h LC3Ⅱ/LC3Ⅰ较对照组即有明显增加(P0.05),持续至72h仍有较高表达。SAH后Beclin-1的表达在6h即开始升高并且在24 h内持续升高(P0.05)
结论
大鼠SAH后神经元的自噬被激活,其表达具有一定的时程变化,激活持续了至少24h,自噬可能在SAH后早期脑损伤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