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两种入侵烟粉虱之间的竞争取代及其行为机制

孙地冰  
【摘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属半翅目、粉虱科,其种群遍布全球热带、亚热带及相邻温带地区。近二十多年来,所谓的“B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入侵并取代了多个入侵地的土著烟粉虱,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和损失,使得烟粉虱成为全球密切关注的重要害虫。根据最新的系统发育分析,烟粉虱是一个包含至少24个隐种的复合种,其中“B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分别属于"Middle-East-Asia-Minor 1"(以下简称MEAM1)和"Mediterranean"(以下简称MED)隐种。尽管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从遗传结构水平对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但该分析所推测的隐种组成尚需更多的生物学证据来支持,因此仍需开展多个隐种之间的杂交试验。此前已有一些关于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生殖隔离程度的研究,但这些报道中大部分都只提及了结论而没有涉及具体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并且缺少对F1代杂合子及其可育性的检测。与此同时,英国、西班牙、美国、以色列等地区的研究人员通过室内试验发现,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会发生竞争取代,并且这种取代结果根据喷施农药与否而不同。浙江省近年的田间调查数据也显示,在一些这两个入侵隐种共同发生的地区,其种群常常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但关于这两个入侵隐种之间竞争取代的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烟粉虱复合种的分类,为其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更多的试验数据,同时为了揭示两个外来隐种入侵扩张和竞争取代的机制,本研究分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浙江省境内入侵的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竞争取代以及交配行为互作。 (1)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 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的杂交试验表明,即使是在实验室适宜条件下,MEAM1隐种和MED隐种的杂交组合中只有极少数重复能产生雌性F1代个体,并且相比于对照组高达58-68%后代雌性比例,杂交组合的后代平均雌性比例只有O-2%。经检测这些F1代雌性个体都是不育的。同时,录像观察显示,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羽化后的3天内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没有交配行为的发生,即使在虫口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羽化后的5天内也只偶尔交配一两次。因此,这两个隐种之间存在着完全的生殖隔离,并且这种隔离主要来源于强烈的交配前生殖隔离,极少数个体也存在着交配后生殖隔离。 (2)MEAM1隐种和MED隐种在无农药喷施情况下的竞争取代 在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当MEAM1隐种和MED隐种以1:1的起始比例开始在棉花上竞争,经过5代之后MEAM1隐种完全取代了MED隐种。同时在取代过程中,混合种群中MEAM1隐种数量快速增长,其雌性比例迅速上升,经过一代之后就已达到71.4%,此后一直稳定地维持在67-71%的较高水平;而MED隐种在混合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减少,直至最后被完全取,在此过程中其雌性比例逐渐降低,在第1-2代维持在58-60%,从第3代开始下降,到第4代结束时已降至40%以下。 (3)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交配行为互作 详细的交配行为观察表明,当两个隐种共存时,MEAM1隐种雄虫的求偶和求偶干扰能力较强,能够更加频繁有效地对同隐种或不同隐种的雌虫求偶;而MED隐种雄虫对MEAM1隐种雄虫求偶的干扰能力较弱。因此,在MEAM1隐种雄虫存在的情况下,MED隐种雌雄虫之间的求偶受到MEAM1隐种雄虫的干扰,这导致了MED隐种雌雄虫之间的交配次数有所下降;相反,MED隐种雄虫的存在并不影响MEAM1隐种雌雄虫之间的交配次数。因此,作为这种非对称交配互作的结果,交配次数的不对称变化导致了竞争取代中MEAM1隐种后代性比的上升,MED隐种后代性比的下降。这表明非对称交配互作可能是这两个入侵隐种之间竞争取代的一个重要行为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学坤,周玉,魏毅,赵鸣;在不同农作物上烟粉虱的成虫数量调查[J];江西棉花;2003年06期
2 蒋林忠,孙国俊,李粉华,张林华,何海兔,蒋小春,刘旺年,李书林,段康,吴敏,潘静;金坛地区烟粉虱调查研究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04年04期
3 张世杰,孙影,张文明;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4 ;山东省2004年烟粉虱发生预测[J];农业知识;2004年11期
5 张润志;《入侵种烟粉虱及其持续控制》[J];昆虫知识;2005年02期
6 臧连生,刘树生,刘银泉,阮永明,万方浩;B型烟粉虱与浙江非B型烟粉虱的竞争[J];生物多样性;2005年03期
7 汤琪,吴国俊,李粉华,吴敏,何海兔,王爱琴,吴路平,沈新莲;金坛地区烟粉虱调查研究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8 王勇;周福才;;温室花卉烟粉虱的发生与控制[J];中国花卉园艺;2006年06期
9 潘红;胡亚萍;;重视对烟粉虱的防治[J];长江蔬菜;2006年07期
10 徐婧;王文丽;刘树生;;Q型烟粉虱在浙江局部地区大量发生危害[J];植物保护;2006年04期
11 张燕斌;;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初报[J];湖北植保;2007年01期
12 曹昌明;鲁家奎;;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植保;2007年02期
13 周国珍;罗汉钢;;烟粉虱防治技术问答[J];湖北植保;2007年02期
14 付海滨;褚栋;李俊环;耿庆华;孙文鹏;;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发现Q型烟粉虱的危害[J];植物检疫;2007年06期
15 王俊;侯洪;余浪;;烟粉虱研究动态与防治方法[J];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01期
16 丁新红;陆建林;;烟粉虱的危害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17 迟秀丽;张国丽;王桂花;;烟粉虱防治[J];农业知识;2008年32期
18 戎国增;裘建荣;华红波;;烟粉虱的为害及综合治理对策[J];长江蔬菜;2009年09期
19 刘刚;;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Q型烟粉虱取代B型烟粉虱[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01期
20 罗志义,章伟年,干国培;棉田烟粉虱种群动态及杀虫剂的影响[J];昆虫学报;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红;张帆;李元喜;;B型和Q型烟粉虱对浅黄恩蚜小蜂寄主选择及个体发育的影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边海霞;郭晓军;郅军锐;罗晨;;7种常用农药对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3 饶琼;张宏宇;罗晨;;湖北省烟粉虱生物型调查及入侵型B型和Q型的扩散[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侯茂林;林克剑;卢伟;文吉辉;;设施黄瓜上烟粉虱种群的分布和活动规律及诱杀效果[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小玺;彭伟录;任顺祥;邱宝利;;国内三种不同生物型烟粉虱的杂交研究[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吴刚;郭建英;万方浩;;不同棉酚含量棉花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多代影响[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念婉;李艾莲;万方浩;刘万学;;药用植物精油对B型烟粉虱的触杀及产卵忌避作用[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符伟;徐宝云;吴青君;王少丽;朱国仁;张友军;;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谭永安;肖留斌;孙洋;季英华;柏立新;;江苏地区烟粉虱的为害及地理种群遗传分布[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丛林;郭建英;万方浩;;卵期短时高温暴露对B型烟粉虱存活和繁殖特性的影响[A];“回眸六十年,再创新局面”——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慧鹏;烟粉虱Q型替代B型的生态学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李萌;烟粉虱—双生病毒—寄主植物互作及植物防御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郭建洋;烟粉虱卵黄发生、卵黄蛋白及其受体基因序列的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徐冉;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与遗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饶琼;我国烟粉虱生物型、遗传分化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震宇;烟粉虱吡虫啉抗性的监测与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郑宇;福建地区烟粉虱抗药性成因与控制策略[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刘佰明;B型和Q型烟粉虱竞争取代的取食行为学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庞淑婷;番茄品种对烟粉虱适生性及其寄生蜂种间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谢文;寄主植物诱导烟粉虱种群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地冰;两种入侵烟粉虱之间的竞争取代及其行为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丛林;B型烟粉虱对高温胁迫的生殖和行为响应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彭露;B型烟粉虱与温室粉虱唾液酶系的鉴定与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4 王艳敏;温度锻炼与交互胁迫对Q型烟粉虱存活及生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欧阳智刚;双生病毒的检测及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姚远;不同药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及阿维菌素应用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陈冲;烟粉虱生物型鉴定、抗药性监测、杀虫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增效生化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阙振炜;烟粉虱及细蜂在寄主植物离体叶片上的发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张蕊蕊;媒介虫口密度、植株苗龄及温度对烟粉虱传播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金党琴;烟粉虱的生物学及暴发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植保总站 刘光涛 姜京宇;警惕烟粉虱对秋菜的危害[N];河北科技报;2007年
2 胡善斌 段甲珍;湖北枣阳加大防治烟粉虱力度[N];中国花卉报;2008年
3 常熟市植保植检站供稿;立足预防,控制烟粉虱越冬虫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姜靖;罗晨:治小虫,成大事[N];科技日报;2010年
5 扬农;防治大棚烟粉虱刻不容缓[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河北省植保站 姜京宇;今秋烟粉虱暴发警报[N];河北农民报;2007年
7 苏恒山 丁志宽;大棚蔬菜烟粉虱重发原因及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7年
8 松蔬;减轻秋冬作物烟粉虱危害[N];东方城乡报;2007年
9 陈宝宽 丁志宽;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10 水清;烟粉虱危害可致棉花大幅度减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