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含稀土大孔径Al柱撑粘土的合成及其负载型催化剂用于VOCs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

左树锋  
【摘要】:工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此,我国和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法规来限制VOCs的排放,因此发展VOCs肖除的有效技术已迫在眉睫。利用深度催化氧化法使得这些污染物生成无害的CO2和H2O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在处理较低浓度的、多组分的VOCs时更能符合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规要求。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如Pt和Pd,被认为是消除VOCs效果最佳的催化剂。但是由于其原料价格高等原因,而低成本的催化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粘土资源丰富,而柱撑粘土(Pillared interlayer clays,简称PILCs)是一种具有层状的二维孔道结构的新型材料,PILCs与原土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体积、热稳定性等特性,可作为催化剂、离子交换剂和吸附剂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PILCs也可被用作催化剂的载体使金属活性组分得到较好的分散而提高其利用率。稀土元素特别是镧、铈等高丰度稀土元素,因具有未充满电子的4f轨道等结构特征,而表现出独特的化学性能,作为助剂可以提高金属的分散度,提高载体的热稳定性以及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 本论文采用离子交换、插层和水热(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等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高比表面、大孔径的Al-PILC、REE/Al-PILC和AlREE-PILC材料。以这些改性的PILCs为载体,系统的研究了其负载Pd或过渡金属催化剂上低浓度VOCs(约150 ppm)深度氧化性能,以及添加稀土对其氧化性能的影响和规律。同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原子力扫描电镜(AF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光电能谱(EDX)、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手段对粘土材料的织构-结构、氧化-还原性能和表面VOCs吸脱附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分析。得到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 1.研究了Al-PILC的合成及其负载稀土-Pd催化剂上低浓度苯的氧化性能。结果表明,Al-PILC较Na-mmt的层间距、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有较大提高。在Al-PILC材料上浸渍稀土后出现了超结构现象,这是由于稀土离子进入到粘土层间,经过高温焙烧后,形成的稀土氧化物使部分土层结构破坏,被剥离的土层包围,形成了一种新的含有稀土的多层排列的有序结构。存在更有添加Ce以及粘土孔结构的优化提高了Pd颗粒的分散度,增加了活性中心数目,从而提高了催化剂对低浓度苯的催化氧化性能。 2.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高比表面积、大孔径的AlREE-PILC材料,研究了其负载Pd催化剂上低浓度苯的氧化性能。结果表明,AlREE-PILC的层间距、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Na-mmt和Al-PILC都有显著提高,如通过高温高压水热法制备的系列AlCe-PILC材料,其层间距达到1.79-2.83 nm,比表面积达到343.6-377.4 m2/g。AlREE-PILC的比表面积、孔体积、介孔和微孔数量等参数可以通过改变复合交联剂的合成条件而得到优化。活性研究表明,具有高比表面积、大孔径的AlREE-PILC有利于Pd颗粒的分散,增加了活性中心数目,从而提高了其负载Pd催化剂上低浓度苯的催化氧化性能,尤以AlCe-PILC负载Pd催化剂的氧化活性最佳。Pd/AlCe-PILC(5;30)具有良好的氧化活性,在250℃时低浓度苯就能得到完全氧化。 3.研究了Al-PILC负载过渡金属M(M=Cr、Mn、Fe、Co、Ni和Cu)催化剂上低浓度苯的氧化性能,以及添加Ce对M/Al-PILC上低浓度苯氧化性能的影响和规律。结果表明,Al-PILC上负载过渡金属后也存在超结构现象。适量Ce02的存在提高了过渡金属在Al-PILC上的分散度和金属的氧化态,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性能。在Al-PILC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以Mn基催化剂的氧化性能最佳。通过MnCe/Al-PILC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发现10 wt.% MnCe(18:1)/Al-PILC催化剂对低浓度苯的氧化活性最好,其起燃温度为190℃,完全氧化温度为280℃。该催化剂的氧化活性与贵金属催化剂相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研究了不同孔结构的粘土材料负载Pd或过渡金属催化剂上低浓度VOCs(丙酮、苯、乙苯)的吸附-脱附与氧化性能的关系及规律。结果表明,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径的改性粘土材料有利于其负载型催化剂对低浓度VOCs的吸附,吸附量显著增加、脱附温度提高,从而促进了VOCs的深度氧化,尤其对大尺寸VOCs催化氧化性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研究结果对改善“吸附-催化”一体化的低温吸附、高温脱附及氧化性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从容;控制PTA装置VOCs排放的催化系统[J];石油化工动态;1996年01期
2 谢兰英,罗灵爱,李忠;热电冷凝VOCs[J];广东化工;2005年06期
3 陈娇领,周志军,刘茉娥;膜分离技术脱除和回收空气中有机蒸气的应用[J];浙江化工;2002年04期
4 王斌,张欢,路世昌,由世俊,徐静,李元鹤,葛住军;新型等离子体空气过滤器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丽,徐文华;新风量对室内VOCs浓度分布影响的模拟分析[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3年03期
6 黄海凤,唐伟;CuMn复合氧化物及稀土助剂对VOCs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张琦;卞金良;;浅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净化方法的应用[J];硅谷;2008年13期
8 徐伟;张钰靓;施延君;叶永根;;钙钛矿型催化剂去除VOC的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6期
9 沈学优,罗晓璐,朱利中;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年05期
10 林云琴,林和健,王德汉;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VOCs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5期
11 余正贤;;等离子体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年07期
12 赵利容,王新明,封少龙,盛国英,傅家谟;广州市冬季城区街道行人VOCs,PM_(10)和CO暴露水平[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13 Richard Parkins ,熊楚才;历经变革清洗业还加州一片蓝天[J];洗净技术;2003年04期
14 李波;李娟;;某行政大楼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实例分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24期
15 吕景;高运川;;生物滴滤塔处理VOCs的实验研究[J];环保科技;2008年03期
16 冯子凌;;吹扫捕集——GC/MS测定韶关地表水中VOCs方法探讨[J];环境;2008年S1期
17 徐东群,崔九思,韩克勤,李宝成;活性炭纤维吸附/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低浓度VOCs的方法[J];环境化学;1999年06期
18 赵静,白郁华,王志辉,张树宇;我国植物VOCs排放速率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19 何秋生,王新明,赵利容,盛国英,傅家谟;炼焦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谱特征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5年01期
20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J];环境科学文摘;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芸;;VOCs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影响研究[A];2008年全国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永法;;新颖结构稀土钙钛矿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童晶晶;高闽光;刘文清;徐亮;魏秀丽;金岭;程巳阳;;基于开放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VOCs测量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许亮;王喜;翟增秀;;VOCs恶臭污染治理技术探讨[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金伟力;山田健一郎;古木啓明;篠原修二;岡野浩志;;采用蜂窝状吸附转轮对VOCs污染空气进行净化处理[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周仁贤;左树锋;黄琴琴;薛晓敏;孟中华;;稀土复合多孔材料在工业VOCs催化氧化降解中的应用[A];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冉靓;赵春生;徐婉筠;卢学强;韩萌;林伟立;颜鹏;徐晓斌;邓兆泽;马楠;刘鹏飞;余杰;梁文德;陈丽丽;;HaChi夏季外场中VOCs反应活性及对臭氧产生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8 刘晓蕾;陆海彦;林海波;丹媛媛;;PbO_2+Nano-Co_3O_4复合电极对苯酚电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孟中华;周仁贤;;铬铈复合氧化物对含氯VOCs的催化氧化性能[A];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包淑娟;张校刚;刘献明;屈建平;唐军;;磁载光催化剂TiO_2/SiO_2/Ni_(1.43)Fe_(1.7)O_4的制备与其催化氧化性能[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树锋;含稀土大孔径Al柱撑粘土的合成及其负载型催化剂用于VOCs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洪昌;介质阻挡放电去除气态混合VOCs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敬;北京地区大气有机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屈芳;粘土基多孔吸附/催化材料及其净化典型VOCs的性能[D];浙江大学;2010年
5 耿启金;环隙流化床中纳米颗粒聚团流态化/光催化降解VOCs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6 胡燕婕;肺癌呼气特征性VOCs的筛选及诊断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海娟;基于离子液体与纳米多孔材料的VOCs传感器及阵列技术[D];浙江大学;2013年
8 张新儒;非对称透湿膜的制备以及热、湿和VOCs在膜中的传递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高岩;北京市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张铁臣;汽油车冷起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及生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春云;Mn基催化剂上VOCs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峰;光催化降解室内VOCs相关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王宇楠;漆包线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黄山;纤维干燥排气VOCs成分及释放特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印丽媛;华北地区不同类型站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杨利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控制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余宇帆;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史华星;绝缘胶带制造过程中VOCs释放规律及减排对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颖;我国工业源VOCs行业排放特征及未来趋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霞;南京紫金山5种主要树种释放VOCs的种类与含量[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烟包;烟包装挥发VOCs检测提高包装材料的安全环保[N];中国包装报;2009年
2 陈录;水性油墨未来发展动态综述[N];中国包装报;2000年
3 ;水性油墨——柔版印刷的新追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左志红;广东印刷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实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学生记者 徐雯 潘正道 葛曙光;还城市一片蓝天[N];新清华;2011年
6 本报记者郭薇;标准更严 工作更实 蓝天更多[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钱蓓 记者 朱斌 通讯员 徐巍;校企结对结出好果实[N];文汇报;2009年
8 王婧芳;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9年
9 李诚斌;治理废气有了新装置[N];广东科技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顾定槐;上海提出化企“十二五”环保思路[N];中国化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