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纳光纤的反射特性及其光子学器件应用

王姗姗  
【摘要】:近年来,微型化已经成为光子学器件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人们不断提出并实现了各种新型的小尺寸、高性能、高密度集成的微纳光子学器件。微纳光纤作为典型的微纳光波导结构之一,由于其具有制备简单、损耗低、直径均匀性好、表面粗糙度小、机械强度高、强倏逝场和强约束等优点,在微纳光子学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首先在研究了无限长微纳光纤的基模电磁场分布、坡印亭矢量、芯内外能量分布等导波特性的基础上,结合Rayleigh-Gans散射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纳光纤倏逝场散射特性的纳米颗粒传感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测量由微纳光纤表面近场范围内的纳米颗粒Rayleigh-Gans散射引起的光纤传导能量的变化,可以达到探测光纤周围单个或多个单分子量级纳米颗粒的灵敏度。 在上述研究中,由于未涉及光纤的端面效应,因此我们假设光纤是无限长的。近年来,随着光子学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许多基于微纳光纤端面效应的微纳光子学器件,如微纳米光源、激光器、全光开关等不断得以实现和发展。对于这些依靠或涉及端面效应的器件,必须考虑微纳光纤端面输出和反射所带来的物理效应。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利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垂直端面、倾斜端面和拉锥端面等不同端面形状的微纳光纤的端面输出和反射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端面输出模场分布,近场输出的光束宽度及端面反射率等。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一根亚波长直径的光纤,可以将其近场输出的光能量约束到波长范围内。同时,具有倾斜、球形以及拉锥端面的微纳光纤也表现出与相同端面形状的标准单模光纤不同的端面特性。此外,对端面反射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即使是高折射率的微纳光纤,其端面反射效率也不超过10%(对于基模),而且这个反射率随着光纤或纳米线直径的减小而迅速降低,使其在依赖端面反射腔的纳米激光器等应用方面受到限制。 针对微纳光纤端面反射效率较低的问题,在论文的第三部分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纳光纤倏逝波耦合的Sagnac环形镜结构,该结构不但保持了微纳光纤的小尺寸优势,而且反射效率可以自由调节。我们从实验上制作了基于两个微光纤Sagnac环形镜结构的Fabry-Perot谐振腔(F-P腔),并测试了其谐振特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谐振腔的品质因子(Q值)可以达到5700,自由光谱范围(FSR)约为0.88 nm,消光比可达18 dB。单个反射镜的反射率可达48%,这是依靠单根微纳光纤端面反射不可能实现的。此外,我们通过显微镜下的微纳操纵,实现了谐振腔的Q值、FSR和消光比的调节。这种F-P腔结构具有尺寸小、易于制作、结构紧凑、可调节、易于与光纤系统集成等优点,在发展微型滤波器、激光器、传感器等微纳光子学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志华;朱林泉;洪志刚;欧静;;光纤混色技术在大屏幕激光显示中的应用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6年01期
2 赵新彦;陈陶;丁志雄;;光纤端面参数自动化测量系统的研究[J];光学仪器;2009年04期
3 肖顺模;单膜光纤模场直径的简易测量[J];光电子.激光;1993年01期
4 齐峰;雷沅忠;王秋良;余运佳;;低温环境下超导体微位移测量的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6年01期
5 李孟春;;集成光纤的微流控电泳芯片制作技术[J];科学通报;2007年03期
6 李希武;;光纤接续损耗监控和测量方法分析及对比[J];今日科苑;2008年14期
7 严寒;;材料光学性能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6期
8 ;光学薄膜参数测试[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4年01期
9 赵翔;苏伟;李东杰;高杨;;高功率激光光纤耦合特性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7年05期
10 刘安玲;王琴惠;;光纤中瞬态受激布里渊与瑞利后向散射的协作效应[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11 唐庆丰;简水生;;SMIF光纤的研制及应用[J];科技通报;1988年04期
12 梁忠诚,明海,孙晓红,吴云霞,谢建平;用GRIN透镜斐索干涉仪检测光纤端面的质量[J];中国激光;2001年03期
13 高树理;;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的耦合[J];煤炭技术;2010年02期
14 李书全;;光导纤维与DHLED、PIN、APD的耦合[J];半导体光电;1980年01期
15 薛冬;楼祺洪;周军;;光纤激光器模式控制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6 徐兵;;表面轮廓仪在光纤端面观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17 杜章永;郭汝静;;光纤球端面直径与光纤数值孔径关系的实验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18 余秋香;易云;;基于数字光刻技术的光纤端面微光学器件制作[J];科技广场;2011年03期
19 李殿军;李世明;孟范江;;光纤端面的断裂机理及制备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11期
20 邓华秋;邱东来;;光纤端面污染的清洁[J];光通信技术;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荣民;寿文德;张美敦;;光纤端面法测声场[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2 贾大功;赵振;马彩缤;张红霞;张以谟;;基于ARM的嵌入式光纤端面检测仪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纪鸿;;军用光纤连接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尹强;郭菲;郑海广;;光纤法飞片测速及应用[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钱生梅;庄卫星;沈一春;;有效控制单模光纤接续损耗的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田领红;;一种可用于军事领域上的压力光纤传感器[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7 裴雅鹏;杨军;刘志海;苑立波;;光纤端的研磨加工技术[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刘娜;张红霞;张以谟;井文才;李朝辉;周革;;8X微结构观测镜机械设计以及试验结果[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姚敏言;;光纤中的多级斯托克斯及反斯托克斯谱线[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3年
10 汪沈炎;;一种光纤分路器方向性指标提高方法及其实现[A];中国通信学会2010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姗姗;微纳光纤的反射特性及其光子学器件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2 周爱;蘸粘式光纤液体分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刘正坤;变栅距光栅位移传感器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陈国霖;单模光纤应力双折射及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器件的研究[D];清华大学;1989年
5 刘娜;光学微结构观测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项阳;掺Yb~(3+)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7 刘德福;光纤连接器端面研磨抛光机理与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白银冰;光纤微加工技术及器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刘国华;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郝文良;基于模间干涉型光纤滤波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珅;光纤端面加工质量对其性能影响[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陆丽;基于光纤端面回波的液体特性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宋霄;便携式光纤端面检测仪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陈怀熹;热扩芯光纤的制作与耦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婧;光纤氢气传感器及传感光纤端面加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苏兆国;光纤端面非球面成像透镜的设计与制作[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7 徐钰山;荧光寿命型光纤温度传感器的性能与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彭琪;棱镜型光纤液体折射率传感器的研制[D];中北大学;2014年
9 刘娜;微结构观测镜光学结构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陈佳妹;基于马赫-增德尔干涉仪的光纤周界防护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山西 姚贵林 杨留生;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的敷设、接续与测试技术[N];电子报;2008年
2 山东 王卫国;光缆熔接技术[N];电子报;2008年
3 3M中国有限公司 吴灿辉 关江;直面FTTH最后100米难题[N];通信产业报;2011年
4 EXFO公司 孙学瑞;PON网络测试方法[N];通信产业报;2008年
5 吴建新、高巍;光纤布线走向规范[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八研究所 陈晓燕;光纤连接器发展现状[N];中国电子报;2000年
7 江苏 史广生;光纤熔接机维护和故障排除[N];电子报;2007年
8 3M中国有限公司 陈佶;ODN光纤跳线管理新方法[N];通信产业报;2011年
9 董世非;燕山大学研制成功多晶态二氧化锗空芯传能光纤[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