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蒲减肥降脂功能因子研究
【摘要】: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山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油茶蒲为油茶果的外种皮,占油茶果湿重的60%,但是目前利用率极低。本论文对油茶蒲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减肥降脂作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用50%的乙醇-水溶液热回流提取得到油茶蒲提取物(OCE),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直接从油茶蒲提取物中分离制备获得3个化合物单体,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等技术鉴定其分别为没食子酸(GA)、鞣花酸(EA)和3-0-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MEAG)。
(2)高效液相色谱测得OCE中GA、EA、MEAG的含量分别为3.67、3.20、5.58 mg/g。采用盐酸水解和大孔树脂吸附-解析法对OCE进行处理,酸水解产物中GA和EA含量分别为OCE的18倍和4倍,D101大孔树脂的40%乙醇洗脱物中MEAG的含量是OCE的2.7倍。
(3)采用脂肪酸合酶(FAS)抑制的体外评价体系,测得OCE、EA和MEAG对FAS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30、2.50和37.73μg/mL。FAS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OCE对底物A-CoA为竞争性抑制,对M-CoA、NADPH均为混合性(竞争性-非竞争性)抑制。EA和MEAG对M-CoA和NADPH的抑制类型均为混合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对底物A-CoA而言,EA和MEAG分别为混合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表明EA和MEAG主要通过作用于酰基转移酶结构域,或特异性结合FAS-NADPH而使FAS失活。
(4)采用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试验,对油茶蒲中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进行功能评价,表明GA能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250μM给药24 h,对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达66.5%;’通过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发现OCE、GA、EA及MEAG均对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并能减少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同时,发现MEAG有促进成熟脂肪细胞中脂肪分解的作用,10μM的剂量即能显著促进脂肪细胞释放甘油。
(5)采用预防型小鼠肥胖试验模型,通过对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分别给予100 mg/kg、200mg/kg、300 mg/kg OCE和100 mg/kg GA,结果显示:OCE对小鼠的减肥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100 mg/kg的OCE即能显著降低试验小鼠的体重增长率(P0.05); 200 mg/kg OCE对血脂和体重有较全面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TC、TG,提高HDL-C,降低附睾和肾周脂肪,提高肝脏中SOD的活性,降低肝脏中的FAS活性,减轻肝脏脂滴积累作用。100 mg/kgGA能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增长率、血清中的TC含量,减少肾周脂肪,降低肝脏FAS活性和MDA含量,减轻肝脏脂滴积累作用,提高肝脏中SOD的活性。
(6)采用治疗型小鼠肥胖试验模型,通过对肥胖小鼠分别灌胃100、200、400 mg/kg OCE和100 mg/kg GA,结果显示200 mg/kg、400 mg/kg OCE能显著减轻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分别在第24天和第10天与模型组达到显著性差异。400 mg/kg的OCE对肥胖小鼠表现出较全面的减肥降脂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肥胖小鼠体重以及血清中的TC、TG含量,降低肾周、附睾脂肪以及肝脏中的MDA含量和FAS活性。而100 mg/kg GA对肥胖小鼠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7)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油茶蒲提取物油大、小鼠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量(MTD)均大于20.0 g/kg体重,属无毒级。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油茶蒲提取物无致突变性。慢性毒性试验显示,经口给予大鼠0、0.5、1.0、2.0g/kg油茶蒲提取物30d,未见实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大体解剖及组织学观察未见异常病理改变,并且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脏体比等均无明显改变,表明油茶蒲提取物的大鼠30 d喂养试验,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2.0 g/kg体重。
油茶蒲提取物在脂肪酸合酶抑制体系、前脂肪细胞分化体系、预防肥胖动物模型和肥胖动物治疗模型中均有显著表现,表明油茶蒲提取物能够有效改善血脂异常,对膳食诱导的肥胖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毒性学试验表明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资源。
|
|
|
|
1 |
俞玉忠;穆斌;;浅谈小鼠腹腔注射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2期 |
2 |
黄晓曼;杨鹊;邱志健;曾琳玲;彭中健;夏枫耿;;纳豆激酶的安全性试验[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年02期 |
3 |
郑亮;赵爱华;王雯;乔来艳;贾淑珍;寇丽杰;李凤祥;吴小南;王国治;;BCG-CpG-DNA重复给药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评价[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年09期 |
4 |
吴蕙岭,夏勇,杨百南,赵硕,傅剑云;杭州某可乐安全性评价与毒理学研究[J];卫生研究;1997年05期 |
5 |
叶家辉;吴洁;茅丹;顾凯;曹荣月;刘景晶;;抗动脉粥样硬化核酸疫苗安全性的初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3期 |
6 |
张锦瑾;田京伟;;注射用丹参素钠的安全性药理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
7 |
殷宏;金涌;邢仕歌;田世民;;外源化学物的表观遗传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
8 |
薛翔;任进;;龙胆泻肝丸、关木通、三叶木通及五叶木通的小鼠体内毒性比较[J];毒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
9 |
马晓彤,王庭欣,秦淑贞,边庆荣,蒋东升,张俊刚,赵文;一种润肠通便胶囊的毒性实验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
10 |
王惠琴;蒋保季;蒋致诚;崔允文;史月西;陈振良;张宏卫;罗政红;苏忆兰;赵淑珍;张淑华;;辐照北京烤鸭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 动物亚慢性毒性试验及染色体畸变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
11 |
陈廉;杨永年;;中药新药毒理及安全性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0年01期 |
12 |
郭瑞敏;郑龙;封志岚;张焕铃;连伟光;刘福英;王俊霞;;犬传染性肝炎DNA疫苗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年04期 |
13 |
卿佰春;崔亚飞;李晓林;姚学萍;余树民;曹随忠;;抗真菌药安特芬的小鼠微核试验与精子畸形试验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1年07期 |
14 |
庞广礼,丁艳,高允生;乳糖酸阿奇霉素及其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业;2003年08期 |
15 |
张莉华;许新德;邵斌;叶双明;洪毅敏;;植物甾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中国油脂;2010年05期 |
16 |
王林;邱国荣;;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评价[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5期 |
17 |
刘志勇;顾鸿;聂荣庆;杨新跃;;眼洁滴眼露的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
18 |
张华珊;张爱鹏;周道启;;小檗碱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06期 |
19 |
闫长会;彭双清;;手性药物的毒理学特点及安全性评价要点[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16期 |
20 |
刘兆平;汪怀山;;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现状与挑战[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