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油茶蒲减肥降脂功能因子研究

陈秋平  
【摘要】: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山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油茶蒲为油茶果的外种皮,占油茶果湿重的60%,但是目前利用率极低。本论文对油茶蒲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减肥降脂作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用50%的乙醇-水溶液热回流提取得到油茶蒲提取物(OCE),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直接从油茶蒲提取物中分离制备获得3个化合物单体,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等技术鉴定其分别为没食子酸(GA)、鞣花酸(EA)和3-0-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MEAG)。 (2)高效液相色谱测得OCE中GA、EA、MEAG的含量分别为3.67、3.20、5.58 mg/g。采用盐酸水解和大孔树脂吸附-解析法对OCE进行处理,酸水解产物中GA和EA含量分别为OCE的18倍和4倍,D101大孔树脂的40%乙醇洗脱物中MEAG的含量是OCE的2.7倍。 (3)采用脂肪酸合酶(FAS)抑制的体外评价体系,测得OCE、EA和MEAG对FAS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30、2.50和37.73μg/mL。FAS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OCE对底物A-CoA为竞争性抑制,对M-CoA、NADPH均为混合性(竞争性-非竞争性)抑制。EA和MEAG对M-CoA和NADPH的抑制类型均为混合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对底物A-CoA而言,EA和MEAG分别为混合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表明EA和MEAG主要通过作用于酰基转移酶结构域,或特异性结合FAS-NADPH而使FAS失活。 (4)采用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试验,对油茶蒲中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进行功能评价,表明GA能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250μM给药24 h,对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达66.5%;’通过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发现OCE、GA、EA及MEAG均对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并能减少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同时,发现MEAG有促进成熟脂肪细胞中脂肪分解的作用,10μM的剂量即能显著促进脂肪细胞释放甘油。 (5)采用预防型小鼠肥胖试验模型,通过对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分别给予100 mg/kg、200mg/kg、300 mg/kg OCE和100 mg/kg GA,结果显示:OCE对小鼠的减肥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100 mg/kg的OCE即能显著降低试验小鼠的体重增长率(P0.05); 200 mg/kg OCE对血脂和体重有较全面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TC、TG,提高HDL-C,降低附睾和肾周脂肪,提高肝脏中SOD的活性,降低肝脏中的FAS活性,减轻肝脏脂滴积累作用。100 mg/kgGA能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增长率、血清中的TC含量,减少肾周脂肪,降低肝脏FAS活性和MDA含量,减轻肝脏脂滴积累作用,提高肝脏中SOD的活性。 (6)采用治疗型小鼠肥胖试验模型,通过对肥胖小鼠分别灌胃100、200、400 mg/kg OCE和100 mg/kg GA,结果显示200 mg/kg、400 mg/kg OCE能显著减轻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分别在第24天和第10天与模型组达到显著性差异。400 mg/kg的OCE对肥胖小鼠表现出较全面的减肥降脂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肥胖小鼠体重以及血清中的TC、TG含量,降低肾周、附睾脂肪以及肝脏中的MDA含量和FAS活性。而100 mg/kg GA对肥胖小鼠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7)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油茶蒲提取物油大、小鼠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量(MTD)均大于20.0 g/kg体重,属无毒级。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油茶蒲提取物无致突变性。慢性毒性试验显示,经口给予大鼠0、0.5、1.0、2.0g/kg油茶蒲提取物30d,未见实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大体解剖及组织学观察未见异常病理改变,并且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脏体比等均无明显改变,表明油茶蒲提取物的大鼠30 d喂养试验,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2.0 g/kg体重。 油茶蒲提取物在脂肪酸合酶抑制体系、前脂肪细胞分化体系、预防肥胖动物模型和肥胖动物治疗模型中均有显著表现,表明油茶蒲提取物能够有效改善血脂异常,对膳食诱导的肥胖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毒性学试验表明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资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俞玉忠;穆斌;;浅谈小鼠腹腔注射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2期
2 黄晓曼;杨鹊;邱志健;曾琳玲;彭中健;夏枫耿;;纳豆激酶的安全性试验[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年02期
3 郑亮;赵爱华;王雯;乔来艳;贾淑珍;寇丽杰;李凤祥;吴小南;王国治;;BCG-CpG-DNA重复给药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评价[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年09期
4 吴蕙岭,夏勇,杨百南,赵硕,傅剑云;杭州某可乐安全性评价与毒理学研究[J];卫生研究;1997年05期
5 叶家辉;吴洁;茅丹;顾凯;曹荣月;刘景晶;;抗动脉粥样硬化核酸疫苗安全性的初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3期
6 张锦瑾;田京伟;;注射用丹参素钠的安全性药理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7 殷宏;金涌;邢仕歌;田世民;;外源化学物的表观遗传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8 薛翔;任进;;龙胆泻肝丸、关木通、三叶木通及五叶木通的小鼠体内毒性比较[J];毒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9 马晓彤,王庭欣,秦淑贞,边庆荣,蒋东升,张俊刚,赵文;一种润肠通便胶囊的毒性实验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10 王惠琴;蒋保季;蒋致诚;崔允文;史月西;陈振良;张宏卫;罗政红;苏忆兰;赵淑珍;张淑华;;辐照北京烤鸭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 动物亚慢性毒性试验及染色体畸变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11 陈廉;杨永年;;中药新药毒理及安全性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0年01期
12 郭瑞敏;郑龙;封志岚;张焕铃;连伟光;刘福英;王俊霞;;犬传染性肝炎DNA疫苗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年04期
13 卿佰春;崔亚飞;李晓林;姚学萍;余树民;曹随忠;;抗真菌药安特芬的小鼠微核试验与精子畸形试验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1年07期
14 庞广礼,丁艳,高允生;乳糖酸阿奇霉素及其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业;2003年08期
15 张莉华;许新德;邵斌;叶双明;洪毅敏;;植物甾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中国油脂;2010年05期
16 王林;邱国荣;;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评价[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5期
17 刘志勇;顾鸿;聂荣庆;杨新跃;;眼洁滴眼露的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18 张华珊;张爱鹏;周道启;;小檗碱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06期
19 闫长会;彭双清;;手性药物的毒理学特点及安全性评价要点[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16期
20 刘兆平;汪怀山;;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现状与挑战[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博;张承科;翟淑梅;闫兵;;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哺乳期小鼠安全性初步评价[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华海婴;叶启霞;朱建立;腊胜明;戈士文;王筠;;盐酸氟桂利嗪注射液的一般药理学试验研究[A];2006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福文;胡志力;李杰;;甲磺酸罗哌卡因的一般药理学研究[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薛翔;任进;;龙胆泻肝丸、关木通、三叶木通及五叶木通的小鼠体内毒性比较[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彦;廖雪;李梦茹;;小鼠睾丸细胞彗星试验方法简介[A];2006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周一平;陈四艳;陈奇有;周昭;;鲁非罗尼的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沈波;杨志宏;刘占涛;仲伟珍;孙谧;王跃军;王春波;;海洋低温溶菌酶的急性毒性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苏素文;张国红;陈雪彦;苗庆峰;许彦芳;王永利;;盐酸双苯氟嗪对心室复极过程影响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周一平;;碳粉类化工产品安全性评价的质量保证[A];中国毒理学会管理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暨换届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姚春馨;许明辉;李进斌;谭学林;田文忠;唐祚舜;;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稻米毒理及致畸作用试验[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平;油茶蒲减肥降脂功能因子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琰;五羟色胺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3 马宁;小鼠神经行为测试组合建立及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小鼠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4 王芳;应激和丰富环境及1-脱氧野尻霉素对小鼠衰老相关行为改变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5 张斌;适于微米切片的小鼠全脑标本制备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许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的表达、调节与功能[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顺梅;转牙鲆生长因子基因集胞藻对鱼类促生长作用研究及安全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陈云松;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安全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冯秋婷;PDK1在小鼠心血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10 张松林;诱导受体产生一氧化碳减轻小鼠移植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翠娜;玉米花丝安全性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郭瑞敏;犬传染性肝炎DNA疫苗安全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3 郭晓光;水葫芦叶蛋白制品的安全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党建友;农药对有益生物安全性评价生测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罗明媚;开发细辛型白蚁防治剂的思路探讨及前期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陈雄武;已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安全性评价与加固[D];重庆大学;2005年
7 宋国斌;燃气发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管理[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8 孟昭宇;水产品中不同价态砷的安全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田华;替硝唑含片治疗牙周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施兹国;高速公路改造方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荣;新型药物安全性评价系统问世[N];光明日报;2003年
2 张春霞;中药安全性研究的思考(上)[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张子强 吴望阳;500千伏变电站安全性评价标准出炉[N];国家电网报;2009年
4 通讯员 张英;华电红雁池安全整改疆内夺魁[N];中国电力报;2006年
5 贾士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彭于发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N];农民日报;2002年
6 本报实习 生金平 本报记者 张咏晴;“乙肝小鼠”成人类替身[N];文汇报;2005年
7 记者 龚翔;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明年强制执行GLP[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王华锋;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实施GLP意义重大[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奇 云;单亲小鼠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N];大众科技报;2004年
10 王国英;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N];科技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