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掺杂制备p-ZnO及Si衬底Zn_(1-X)Mg_xO外延薄膜和ZnMgO/ZnO量子阱的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氧化锌(ZnO)在短波长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ZnO具有直接带隙能带结构,室温禁带宽度为3.37eV,对应于近紫外光波段。同时,ZnO具有60 meV的激子结合能,远高于其它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如GaN为25 meV,其激子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易于实现室温或更高温度下高效的激子受激发光。因此,ZnO是制备蓝光-紫外光发光二极管(LEDs)和激光器(LDs)等光电器件材料。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光电器件的性能,器件大多采用p-n结、超品格或量子阱结构。因此,要实现ZnO在光电领域的广泛应用,ZnO研究需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实现稳定可靠的p-ZnO,即“掺杂工程”;二是ZnO能带裁剪及制备性能优良的ZnO基量子阱或超晶格结构,即“能带工程”。虽然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仍然是制约ZnO实际应用的两大瓶颈。基于上述情况,本文针对这两大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整篇行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以如何获得性能良好的p-ZnO薄膜为初衷,深入探索p型掺杂机理;第二部分的研究是以ZnO能带裁剪为中心而展开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Sb掺杂技术实现ZnO薄膜的p型转变,并系统研究了实现Sb掺杂p型ZnO薄膜的生长窗口。研究发现,只有在合适的氧气氛、衬底温度、Sb含量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p型导电性能。通过系统研究,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生长压强1 Pa、衬底温度550℃、sb含量2 at.%。我们采用绝缘衬底在上述工艺参数下制备的p型ZnO薄膜其电阻率为2.2Ω·cm,载流子浓度为2.3×1018cm-3,迁移率为1.23 cm2/V·s。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研究了Sb掺杂ZnO薄膜的p型电导稳定性。研究发现,Sb掺杂p型ZnO薄膜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
2.采用氧等离子体辅助PLD法制备轻掺Sb的p型ZnO薄膜,并深入研究Sb掺杂ZnO薄膜的p型导电机理。氧等离子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氧的活性,为sb掺杂ZnO薄膜生长提供富氧环境。研究发现,Sb掺杂p型ZnO薄膜具有双受主行为:富氧环境引入锌空位(VZn)受主,此受主能级为~336 meV,属于深受主;Sb掺杂引入相关受主,能级为~161 meV。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出的大尺寸元素掺杂模型,揭示Sb掺杂ZnO薄膜的p型导电机理:sb掺入ZnO中,占据Zn的晶格位置,同时诱生2个VZn,形成SbZn-2VZn受主缺陷复合体。
3.采用PLD法生长sb掺杂p型Zn1-xMgxO薄膜,并研究了Mg含量对Sb掺杂Zn1-xMgxO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薄膜中的Mg含量对于实现sb掺杂Zn1-xMgxO薄膜的p型转变非常重要,当Mg含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能获得良好的p型导电性能。此外,我们还发现在ZnO中掺入适量的Mg,有利于实现ZnO薄膜的p型掺杂。
4.采用PLD法在si(111)衬底上生长Zn1-xMgxO合金薄膜。研究发现,通过在si(111)衬底上先引入一层Lu2O3(111)缓冲层,可以有效地缓解si与Zn1-xMgxO之间的晶格失配,从而实现si衬底上外延生长Zn1-xMgxO薄膜。此外,针对Si衬底生长Zn1-xMgxO薄膜,当薄膜厚度较厚时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采用周期生长,在Zn1-xMgxO薄膜生长过程中多次插入~10 nm厚的低温Zn1-xMgxO层。此生长工艺有效解决了开裂问题。
5.采用变温PL和变温Hall测试分析Mg掺杂引起ZnO中导带边移动机制。研究发现:Mg掺入ZnO中,引起ZnO能带发生展宽,同时导致ZnO薄膜的施主能级变深。由此得出:Mg掺入ZnO中使ZnO能带中导带边发生上移。
6.采用PLD法在Lu203(111)/si(111)衬底上生长ZnO/Zn0.9Mg0.1O多量子阱,并研究了多量子阱的光学性能。研究表明,ZnO/Zn0.9Mg0.1O多量子阱结构实现了高效的势阱层内激子发射以及载流子注入。另外,通过改变量子阱的阱宽可以实现激子发射波长在较大范围内调节。
在势阱宽度为5 nm的ZnO/Zn0.9Mg0.1O多量子阱中,观察到局域激子(LE)发光峰的峰位较ZnO外延薄膜发生13 meV的蓝移,合理地解释了此蓝移行为是量子约束效应与量子约束Stark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此外,我们还研究发现,ZnO/Zn0.9Mg0.1O多量子阱中LE发光峰强度随温度的衰减速率远远小于ZnO薄膜,表明ZnO/Zn0.9Mg0.1O多量子阱易于实现室温或更高温度下高效的激子发射。
|
|
|
|
1 |
宋登元,郭宝增,李宝通;Ar~+激光诱导湿刻Si的特性研究[J];激光技术;1999年03期 |
2 |
魏劲松,阮昊,施宏仁,干福熹;基于Sb掩膜的只读式超分辨光盘[J];科学通报;2002年12期 |
3 |
陈平平,Per.Poulsen,韩民,王广厚;硅团簇束流淀积的分形生长[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
4 |
何苗,易新建,程祖海,刘鲁勤,王英瑞;凹型Si微透镜阵列的制作[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年01期 |
5 |
薛其坤,王恩哥,吴克辉,樱井利夫,川添良幸,张绳百;Na原子在Si(111)-(7×7)表面的吸附:从二维原子气到纳米团簇阵列[J];物理;2004年02期 |
6 |
卢江红,林进妹,林爱兰,李鲤燕,黄如莺,陈国良;Pt电极上Sb吸附原子对甲酸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7 |
罗文明;于晓刚;王卫东;;基于SI实现逼近网络原理的连续小波变换[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
8 |
王亮,冯旗,龚惠兴;多元探测器前放集成组件分析与设计[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9年01期 |
9 |
李东宏,李耀鑫,朱升云;在Si中In的热退火现象的扰动角关联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1年03期 |
10 |
魏劲松,阮昊,施宏仁,干福熹;一种新的超分辨记录点的读出技术[J];光学学报;2003年05期 |
11 |
陈丽娟,朱定一,关翔锋,汤伟;Pb-15%Sb过共晶合金的深过冷及快速凝固[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2 |
李月芳;姚檀栋;王宁练;李真;田立德;徐柏青;;帕米尔东部慕士塔格冰芯Sb浓度变化记录揭示的近50a来中亚区域人类活动[J];冰川冻土;2008年03期 |
13 |
朱满康;陈健;侯育冬;严辉;;Eu掺杂ZnO薄膜与Si(100)衬底间扩散过程分析(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S2期 |
14 |
薛安;唐晓宁;甘蔓;徐开鑫;韩涛;;高纯钛制备过程中杂质Si的行为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5 |
资剑,张开明;金刚石、Si、Ge和α-Sn的声子色散曲线[J];应用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
16 |
胡建华;Si上生长BSCCO超导薄膜的缓冲层选取及制备[J];低温与超导;1997年04期 |
17 |
张岳兰,刘华山,金展鹏;Nb-Ti-Si 三元系相平衡的热力学计算[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8 |
付亮剑,孙建义,陈艳,许梓荣;影响动物肠道SI基因表达的因素[J];浙江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
19 |
何萌;吕惠宾;黄延红;赵昆;田焕芳;相文峰;陈正豪;周岳亮;金奎娟;李建奇;杨国桢;;用激光分子束外延在Si衬底上外延生长La_(1-x)Sr_xMnO_3单晶薄膜[J];中国科学G辑;2005年06期 |
20 |
乐淑萍;郑畅达;江风益;;静电对Si衬底GaN基蓝光LED老化寿命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