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税收政策关系的研究

黄靖  
【摘要】:很多研究都发现公司慈善捐赠支出与税收政策密切相关,这些研究虽然指出公司捐赠行为与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各个国家税收法律制度的不同以及企业自身传统观念的差别使得税收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着重研究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对公司捐赠行为的影响,为政策的优化指明方向。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行为与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本文中,我们将借鉴前人研究的思想方法,对中国企业在慈善捐赠行为过程中对于税收政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企业的慈善捐赠可以看作是支出(或消费),也可以看作是需求(获得某种自身满足的一项需求)。而企业慈善捐赠的价格可以定义为企业每进行一个单位的慈善实际需要付出的金额。可以算出,当企业所得税率为t时,每单位捐赠在无税情况下的支出成本为1;在可全部税前扣除的情况下的成本为1-t;在可部份税前扣除的情况下的支出成本为1-μ*t(μ为可扣除比例),这种支出通常被称之为慈善捐赠的税收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在企业所得税税法中还制定了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与名义税收负担率之间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用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价格=1-企业的所得税实际税负率来进行计算,其中企业的所得税实际税负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企业的利润额。实证分析部分通过对企业发放调查表收集了414户企业的数据,同时还采用了企业在税务部门的申报信息,具体指标包括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负债、慈善捐赠支出等,选取828户无锡地区的企业在2003-2009年间的数据(其中部分数据有缺项,但不影响回归处理),处理方法上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各种指标的回归计算对比,筛选出较优的回归模型,我们还从中筛选39户数据较完整的企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将回归结果与前一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对比验证。 我国企业的慈善捐赠与国家税收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度,但与国外相比相关度还较低。不同企业的反应行为存在差异,对于企业捐赠行为,我国的税收政策总体上应当给与一定的鼓励。原因是,第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难以处理好所有社会问题,需要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投入。第二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初期,企业的实力不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有限,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第三企业在自已熟悉的领域参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节省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应当只看作企业的责任,税收优惠应当是有限度的,对税收抵免政策的实施必须加强管理和审查,防止个别企业借机偷逃税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燕;;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政策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7期
2 缑长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3期
3 赵晓丹;;浅谈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政策[J];当代经济;2011年16期
4 凌辉贤;;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5 夏超;;广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35期
6 胡兴旺;;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年04期
7 路春城;黄志刚;;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分析[J];税务研究;2011年05期
8 石红红;汪红;李强;;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9 田源;;关于我国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关系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10 秦菡培;;农村资金互助社税收政策探讨[J];农村经济;2011年07期
11 邓勇;;浅析促进专业化园区建设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1年07期
12 Boris Ivanovich Sokolov;刘宇卓;;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4期
13 曾晶;;税法的政策功能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4 尹薇薇;;谈增值税税收筹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15 程爱珍;;浅论我国鼓励对外投资的税收政策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16 翁嘉晨;;通货膨胀背景下的税收政策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7 徐诗举;;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理论与政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8 ;南非、埃及黄金市场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05期
19 黄勇;;完善税收政策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0 徐琳琳;杜静;;税收政策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影响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韧;;在健全税制基础上发挥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2 张进美;;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甘忠广;;加入WTO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A];海南省税务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暨全省第十二次税收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3年
4 ;国家税务局:新税收政策考虑调整6个税种[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5 童荣;;从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毕节试验区的科学发展[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6 万云虹;王耀球;;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郁红;;高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支持[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李晶;;新企业所得税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9 吴静;;我国保险公司税收制度改革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10 白文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的税收政策[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靖;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税收政策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方重;企业自主创新与税收政策相关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潘奇;企业慈善捐赠的形成机制及其价值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5 周生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李维萍;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李文;产业结构税收政策:理论与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李丽青;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符太增;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文慧;基于因子法分析的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家军;我国通货紧缩下税收政策的选择[D];湖南大学;2003年
3 高路;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娟;完善我国慈善捐赠的税收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罗启辉;可持继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6 汤建新;实现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7 李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8 纪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陈明;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有效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郭健;中国非正规就业税收政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程晖;我国慈善事业仍“家底不清”[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2 朱玉 周婷玉;我国将完善慈善捐赠税收[N];中国社会报;2005年
3 崔清新 高海珊;鼓励慈善捐赠,国家将提高免税额[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本报记者 蔺红 王辉 陈大元;调整总在风雨时[N];中国税务报;2005年
5 黄翠莲;北京慈善捐赠者将可随时查账[N];中国社会报;2004年
6 记者 刘曦;省慈善总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两灾”慈善捐赠表彰大会[N];贵州政协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贾晶晶;跨国巨头:公司财富与慈善捐赠的巨大落差[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记者 许晓楠;大连慈善捐赠物资调剂中心成立[N];大连日报;2008年
9 记者 冯舒玲;马志英姜丽娟获“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奖 霍庆华陈逢干获“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奖[N];宁夏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崔霞;我市为灾区募捐超18亿[N];深圳商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