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李慧凤  
【摘要】: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将告别以往国家至上的思维模式,开启以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性社会建设的新时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迹象表明,社会领域已经开始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相对分离开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自治的空间。社会管理不再依附于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而日益呈现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并逐渐成为学术界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社会管理体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含了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也涉及到社会机制与社会政策。在当前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管理体制视野中研究社区治理,通过分析社区治理中的相关问题(如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等),并结合这些问题来探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揭示出社区治理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可能途径,以及促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建立的体制机制,提出一些相关的社会政策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区治理的基本经验表明,社区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基础和突破口,在改革管理体制(重构政府与社会关系)、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公民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推进服务机制创新)、扩大公民参与(树立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等方面,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实践探索与理论验证。社区治理的丰富实践给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启示,如多元主体共治模式、民主治理理念、参与合作机制、政府职能转变逻辑、公民社会成长路径等,这些启示对于我国今后的社会管理改革、社会体制创新以及社会机制建立、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了可供参考和选择的途径和建议。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点和突破口,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街道与居委会体制改革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实践对于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践表明,在一些领域,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比政府更为有效和便捷的管理和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需要加快职能转变,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并鼓励它们参与社会建设,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政府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也是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过程。良好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不见得是在与政府相互制衡和相互对立的情境下,此消彼长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可以在与政府有效合作的条件下,互补互动地发展壮大的。社区服务既具有公共服务功能也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它在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协助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社区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和社区服务社会化方面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以需求为导向的逻辑出发点,构建了社会服务供给新秩序,而多元供给主体合作共治,则探索了社会服务供给新机制,这些都将成为社会服务体制改革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的重要借鉴。 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出社会化、基层化、综合化、互动化趋势,这表明今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面和关键领域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公民社会成长、社会发展以及公共管理等领域。政府、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改革和社会体制创新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国家干预、国家对一切自发社会力量的越俎代庖,其实质相当于扼杀了社会的自发性,因此,政府应不遗余力地发现社会、培育社会,激发社会创造,社会创造既意味着社会努力从国家体制中抽身,也意味着在自主自强道路上努力前行。社会管理要体现民主治理、参与合作的理念,“参与”是公民社会获得自主性的重要途径。21世纪中国的一个显著进步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公民社会的治理成本最低,通过厘清群己权界,使公民的权利得到保障,从而形成以公民权利为结点的网状体公民社会。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社会自治,这需要一系列与社会管理有关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社会机制的完善。公平正义作为执政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政府职能的理性回归,而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提出,同样是中国社会力量培育与政府再造的重要契机,它表明人类作为社会和政治的存在,必须要有功能正常的社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万超;;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杨竹;;试论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贵州中的作用[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3 李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与社会管理相结合[J];大庆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4 张云;冯玫;蒋洪印;;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5期
5 高梧;;当代乡村民间公共活动观照——以梓潼县石牛镇为视角[J];天府新论;2007年06期
6 张兵;;关于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9期
7 蔡放波;;政府与NGO的合作问题刍议——由汶川大地震中的非政府组织引发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陶月英;;加快管理体制创新促进西部旅游和谐发展[J];才智;2009年20期
9 宋云露;;关于完善我国政府社会职能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6期
10 易石宏;刘瑛;;城市群一体化管理体制创新的制度安排——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视角[J];南方论刊;2010年08期
11 汤新明;;以四大举措力推社会管理大创新[J];江南论坛;2010年11期
12 杨晓龙;陆文荣;;社会管理60年:概念界定和中国经验[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13 陈东;;立足当前社会现状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14 朱力;谭贤楚;;我国救灾的社会动员机制探讨[J];东岳论丛;2011年06期
15 王玖姣;;和谐社会语境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及其解决路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6 陆道平;;基层政府管理创新:苏南地区多元化社会管理模式探索[J];阅江学刊;2011年04期
17 李艳君;社会管理的合理化[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1期
18 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历史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19 许鲁州;试谈以德育人社会管理的两个问题[J];学术探索;2002年03期
20 曲巍,张志刚,潘加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耀虹;;合作共治:社会管理体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岳金柱;;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社会建设体系——对北京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于洁;;提高我党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坚持的基本原则[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明哲;;关于提升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的几点思考[A];“领导科学发展3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元明;;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公义和谐——重庆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经验[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柯利;;邓小平的实践哲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褚学丽;;社会管理中政府责任体系的构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洋;王国勇;;国外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及其启示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戴向阳;;领导干部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韩勇;齐先朴;;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以广西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百花;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马克思主义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花长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与模式[D];河海大学;2002年
5 郭风英;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毅昌;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一;影响社会稳定的物价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韩跃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王祥兵;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淼森;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王燕;论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06年
3 林洪;职能转变视角下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宏;转型期基层政府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于海涛;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张兴彪;外来工职业病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轩;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社会管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会方;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变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宫秀丽;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思想评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林淼锋;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竹立家;创新社会管理应“以人为本”[N];韶关日报;2011年
2 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 向春玲;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N];山西政协报;2011年
3 市社科联副主席 李万一;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管理[N];保定日报;2011年
4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包心鉴;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四大困境[N];检察日报;2011年
5 杨海蛟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管理的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何光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N];苏州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洪和胜;“十二五”更应注重社会管理[N];台州日报;2011年
8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题组;提高浙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对策研究[N];浙江日报;2011年
9 记者 王皓;北京社会管理研究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8年
10 中共珠晖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邓光忠;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N];衡阳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