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内同时发育有大规模的烃类气藏和二氧化碳气藏,对这些气藏中天然气的成因和充注期次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气藏形成时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保留了天然气充注时的原始特征,可以避免气藏形成后的演化作用对原始天然气的改造,因而在判断气藏内天然气的成因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其均一温度也是目前研究气藏充注期次的主要手段。本文对该地区19口钻井中营城组火山岩内发育的次生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分、均一温度以及包裹体内的天然气碳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前人已有成果,对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气藏中天然气的成因、充注期次和充注模式进行了探讨。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营城组储层内发育了富CH4和富CO:的流体包裹体。汪家屯地区和兴城地区所测得的流体包裹体均为富CH4流体包裹体,昌德地区、昌五镇地区和丰乐地区富CH4和富CO:流体包裹体都有发育。富CH4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40.0℃~298.0℃之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一温度区间有3个:146.0℃~173.0℃(低温段)、180.0℃~225.0℃(中温段)和230.0℃248.0℃(高温段)。汪家屯地区三个温度段的流体包裹体均有发育;昌德地区发育低温段和中温段的流体包裹体;兴城地区、昌五镇地区和丰乐地区发育中温段和高温段的流体包裹。富CO2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介于213.8℃~325.0℃之间,主要集中在230.0℃~270.0℃温度段,在昌德地区、昌五镇地区和丰乐地区地区均检测到。
以均一温度测试结果和烃源岩沙河子组的最高地温为依据,利用爆破法提取了不同均一温度段的流体包裹体内的天然气,并对其进行了碳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内天然气δ13Cco2值介于1.4‰~-66.8‰之间,烷烃碳同位素分布存在正序、反序和局部反序三种类型,说明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中有机和无机天然气均有充注。在230℃(低温段)爆破时提取的天然气以有机为主,其碳同位素分布基本呈正序;而在350℃(高温段)爆破时提取的天然气则以混合成因为主,其碳同位素分布大多呈局部反序。汪家屯地区低温段包括正序和局部反序分布,以正序分布为主,高温段均为局部反序分布;昌德地区芳深701井低温段和高温段均为正序分布,芳深9井低温段和高温段均为反序分布;兴城地区低温段和高温段都包括了三种分布类型,且都以正序分布为主;昌五镇地区低温段和高温段都包括了正序和局部反序分布,低温段以正序分布为主,高温段以局部反序分布为主;丰乐地区低温段均为正序分布,高温段正序分布和局部反序分布各占一半。
汪深101井检测到两期富CH4流体包裹体,碳同位素结果显示有机和无机天然气均发生过充注,但现今气藏成分主要为CH4,说明早期充注的无机天然气气藏被晚期CH4天然气取代,汪家屯地区各井、兴城地区各井和徐深9-1井、徐深23井和徐深302井均为相同充注方式。芳深701井捕获低温段富CH4流体包裹体和富CO2流体包裹体,碳同位素结果显示曾发生有机天然气充注,且井内不同深度气层主要成分不同,其为多期天然气混合充注形成,徐深22井充注方式和芳深701井相同。芳深9井检测到中温段CH4流体包裹体,碳同位素显示曾发生无机天然气充注,且现今气藏成分主要为CO2,说明芳深9井气藏由早期无机天然气充注并保存至今,徐深19井和徐深28井充注方式和芳深9井相同。徐深15井检测到中温段富CH4流体包裹体,碳同位素结果显示曾发生有机天然气充注,气藏内天然气成分主要为CH4,说明徐深15井直接由晚期有机天然气充注成藏。徐家围子断陷存在四种天然气充注模式:第一种是晚期天然气取代早期天然气成藏;第二种是早期天然气成藏之后保存至今;第三种是直接由晚期天然气充注成藏;第四种不同时期天然气混合充注成藏。汪家屯地区和兴城地区均为第一种充注模式;昌德地区包括后三种充注方式;昌五镇地区以第一种和第二种充注方式为主;丰乐地区则以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充注为主。
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气藏中确实存在有无机天然气充注,但仍以有机天然气充注为主;发现了断陷内不同地区的天然气充注方式不同,这很有可能就是不同气藏内天然气成分存在差异的原因;还丰富了对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对松辽盆地内其他断陷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
|
|
|
1 |
叶造军;贵州大厂锑矿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5期 |
2 |
徐启东,钟增球;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关系与演变[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3 |
张振亮,吕新彪,饶冰;流体包裹体的合成方法及其对矿床学研究的意义[J];矿产与地质;2003年02期 |
4 |
吴秀玲,韩勇,刘祥文,韩郁菁;超高压硬玉石英岩退变质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4期 |
5 |
闫飞;夏学惠;徐少康;吴颖慧;逄思宇;;浙江八面山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J];化工矿产地质;2010年04期 |
6 |
Robert R.Seal;覃建雄;;爱达荷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对始新世大陆气候的意义[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4年01期 |
7 |
张国辉;牛圈银(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5年03期 |
8 |
范建国,倪培,田京辉;成矿流体的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示踪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3期 |
9 |
范宏瑞
,张文淮;第13届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简讯[J];科学通报;2002年24期 |
10 |
沈传波,陈少平;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1 |
王朴,郝运轻,谢忠怀,崔松楠;测试沉积岩流体包裹体应注意的问题[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5期 |
12 |
谢玉玲;侯增谦;徐九华;杨志明;徐文艺;何建平;;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床多期流体演化与成矿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岩石学报;2005年05期 |
13 |
郝广雷;;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7期 |
14 |
张宏宾;黄映聪;赵存法;葛俊逸;;云南省革档金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0年02期 |
15 |
周振柱;周瑶琪;陈勇;白振华;毛毳;;一种获取流体包裹体气液比的便捷方法[J];地质论评;2011年01期 |
16 |
王颖;李锡瑞;曹跃;李桂俊;段伟;;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二氧化碳成藏期次[J];中国石油勘探;2009年04期 |
17 |
王盛鹏;罗霞;孙粉锦;王颖;冉清昌;;松辽盆地CO_2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8 |
N.B.Piperov;N.P.Penchev;张国新;;保加利亚马丹矿田一些热液方铅矿中的包裹体水的氘含量[J];地球与环境;1984年03期 |
19 |
樊祺诚,刘若新,彭礼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幔流体性质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2年17期 |
20 |
徐国庆;;关于利用包裹体成分资料计算成矿物质搬运形式的讨论[J];铀矿地质;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