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咬合关系丧失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变化研究

费雪芬  
【摘要】:目的 探讨咬合关系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前后不同时期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结合患者对义齿的满意度,评价义齿的修复效果和患者适应情况。 方法 对20例无牙颌或多数牙缺失导致咬合关系丧失的患者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全口义齿或可摘局部义齿进行修复。测量修复前、初戴义齿、戴牙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以上双侧MM和颞肌前束在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紧咬位时的表面肌电平均幅值,计算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指数、MM不对称指数、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MM/颞肌活动指数,分析各时期各指标的变化。并调查患者在各个时期对义齿使用情况的满意度。 结果 1、患者在义齿初戴时满意度较高,达90%,戴牙一周后满意度明显下降,戴牙三个月以上后所有患者均对义齿表示满意。 2、修复前后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 ①MM肌电幅值及不对称指数在修复前后各个时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 ②义齿戴用超过三个月,颞肌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接近(P0.05),较义齿初戴时、戴牙一周、戴牙一个月显著性增加(P0.05);颞肌不对称指数及总不对称指数与其他各阶段相比均显著减小(P0.05)。 ③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在各个阶段均小于零,修复后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该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修复后牙尖交错位时肌电变化: ①义齿戴用三个月以上,咬肌及颞肌前束肌电幅值与其他各时期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各不对称指数与初戴牙时接近(P0.05),较戴牙一周及一个月显著减小(P0.05)。 ②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值接近0,在修复后无显著性变化。 结论 1、患者对新义齿的适应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戴用三个月以上后,修复效果明显改善,患者已基本适应新义齿。 2、肌电测量结果与患者满意度情况基本一致。肌电分析可以用于评价咬合重建效果及咀嚼肌适应情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柏;高强度前牙复合树脂修复前牙缺损的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2 任煜光,李若兰;冠桥修复前激光龈外科处理[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3 丛志强,陈尔军;应用光敏树脂修复前牙缺损968例[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张凤仪,潘月波;双蒂大网膜移植修复前臂软组织环形缺损的手术配合[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5 吴蓉慧;微创修复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配合[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5期
6 赵晓静;李良忠;丁锐;;正畸与义齿修复在伴有牙列缺损的成人错畸形中的联合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徐鲁勇;张文;时伯红;汉斌;何谨;李洁;;龈下残根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11期
8 韩冰,赵建伟;支架固位钉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前牙冠折[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6年02期
9 王益青;应用颏肌瓣修复前下颌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年05期
10 刘洪生,李淑涛;修复前牙根折的临床体会[J];山东医药;1998年09期
11 戴智慧;180例改良桩冠修复前磨牙冠缺损[J];口腔医学;1998年01期
12 廖小平;叶芳;胡友德;汪建中;;金属烤瓷冠对牙周细菌影响的初步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年05期
13 苏瑞鉴;杨庆达;曾麟杰;陈善豪;梁波;张智钊;;显微外科治疗23例前足及足跟部皮肤缺损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09年18期
14 梁锐英;吴文慧;;双侧游离缺失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09期
15 苗卫华;刘振;许超;;逆行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16 寿建国;;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年02期
17 唐弘夫;;成人修复口腔正畸矫正78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年20期
18 戴维立!413000,倪松!413000;上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前臂严重软组织缺损一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年04期
19 李银山;李三军;;片段弓技术在龈下残根修复前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15期
20 齐静;吴彩杰;张春生;;老年人残根残冠的保留修复[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继君;马云蛟;;丹尼逊T5系列双作用叶片泵的修复[A];第十二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博;李云鹤;;大型塑像修复复原研究——武威天梯山大佛的复原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光大;曹惠菊;;牙列缺损的修复前正畸治疗的探讨 附11例病例分析[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4 赵奇;薛世华;吴艳;王世明;;应用龈色树脂修复前牙颈部缺损的临床评价[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吴继炎;杨建秋;郑国平;金汉宏;任家骠;;双蒂颞顶筋膜瓣修复前额深度烧伤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吴夏怡;孟艳华;林雪峰;李雪铃;;单侧咬合缺损对咬合及咀嚼肌肌电平衡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方素云;程祥荣;;成人错畸形伴牙列缺损的治疗[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8 吕安庆;;后牙纵折修复前保存治疗初探[A];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浙江省第二十三届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文少敏;;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体会[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程鹏;李华峰;赵立涛;陈国需;王德岩;;修复促进剂对Ti/Si型纳米添加剂修复增效性能的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飞;牙齿缺失修复前后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2 王喜军;雌激素对大鼠咀嚼肌功能状态影响的体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梁军;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对大鼠颞颌关节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4 郭亚娟;上颌骨缺损及修复对咀嚼运动前后脑血流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5 李德利;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张渊;量化的咬合接触与颞下颌关节应力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李晓箐;雌激素对大鼠咬肌ER和MHC mRNA表达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志华;周期性牵张应力作用下大鼠成肌细胞形态改变力学响应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刘阳;下颌运动虚拟还原以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10 冷军;正畸正颌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软硬组织的变化[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雪芬;咬合关系丧失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赖莉;低温热解法修复贵州清镇地区汞重污染土壤[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莉;铸造桩核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4 肖海斌;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D];中南大学;2009年
5 庾英姿;正常(牙合)青年男性咀嚼肌超声形态与颅面组织形态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夏春鹏;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咀嚼肌适应性改建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孙培音;不同金属种类烤瓷底冠与基牙龈沟液的变化[D];辽宁医学院;2011年
8 陈发明;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组织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9 张维波;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杜珍;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的T-Scan咬合检测及咬肌群肌电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张向明;改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大面积缺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记者 姚惠怡 通讯员 李晓军;莞城斥资百万抢救“容庚故居”[N];东莞日报;2008年
3 常怡勇;孩子磨牙要找出病根[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袁月霞;“瘦脸”成时尚,手术要“对症”[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5 ;轻松咀嚼尽显年轻态[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辽宁省阜新市高德医院高艳明;勤动嘴变聪明[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曾正斌;孩子夜磨牙并非皆因寄生虫[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8 张春燕;现代人应多吃苦、野、硬[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9 四川 萝卜;我的IE被绑架了![N];电脑报;2004年
10 刘江峰;孩子“咬牙切齿”为哪般[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