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荷载对道路工后沉降影响的研究
【摘要】:道路沉降可以分为道路施工期沉降和道路工后沉降。道路施工期沉降一般通过填补加高等措施解决,道路工后沉降需对运营中的道路进行平整性修补,对道路的运营能力、维修成本影响较大。引起道路工后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固结残余孔压消散、交通荷载等。精确预测道路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工后沉降,对道路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道路工后沉降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如下工作:
首先,论文采用脉冲函数的有限差分近似表达式模拟交通荷载,反映交通荷载的作用点、轴重、行车速度。理论验证了该表达式模拟交通荷载特征与匀速移动荷载作用于弹性半空间表面的竖向动应力特征一致,试验验证了与实际行驶车辆在道路中引起的竖向动应力脉冲曲线特征结果一致。
其次,基于原状杭州软粘土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中土体轴向应变和偏应力呈应力-应变硬化或者应力-应变软化形式、Es/E20re与q/q,呈非线性关系,论文提出了Hardening Soil (HS)修正模型。该修正模型能描述在三轴压缩试验中土的应变硬化及应变软化现象、非线性刚度软化现象,且该修正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测应力-应变曲线的相关系数大于0.97。
第三,基于道路为半空间无限体,论文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黏弹性人工边界有限元数值模型。其中黏弹性人工边界条件为在有限元模型的截断边界处:(])采用吸收边界模拟系统在振动过程中动应力波动向远场介质辐射的特点,消除了应力波在固定边界上的反射而导致振动波在有限域内的振荡反射,使得计算周期出现放大或缩小及卸载后出现动位移、动应力反复振荡的不正常现象;(2)采用锚锭杆单元模拟线性弹簧作用,解决吸收边界在低频作用下出现的漂移现象而导致动位移响应与理论值有较大差异的稳定问题。结果显示: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计算区域小,模拟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的动响应准确性好。
第四,基于循环三轴试验,采用εp-N与Up/σ.-N的幂函数关系拟合了累积塑性应变-加载次数及累积孔压比-加载次数的关系,考虑的影响因素涉及动偏应力幅值和振动频率等交通荷载因素,孔隙比、粒径、含水量、回弹模量等道路因素,初始静偏应力和围压等试验初始应力条件。
第五,基于Plaxis有限元软件,采用脉冲函数的有限差分形式模拟交通荷载、以Hardening Soil非线性刚度软化修正模型模拟土的本构关系、以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有限元模型边界上波的传播,建立模拟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动响应的数值分析模型。利用上述数值分析模型,计算了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的初始静偏应力、围压等试验初始应力条件和交通动偏应力幅值;计算了交通荷载的有效传递深度,并采用0.001%的最大竖向动应变为界定标准,得到交通荷载的传递深度在6~15m范围内;综合道路因素、交通荷载因素和试验初始条件多项因素的作用,计算了道路累积塑性应变和累积孔压。最后,利用分层总和法,以杭州市古翠路为例,预测道路在开放交通300天后的工后沉降值为0.046m,与现场原位监测结果一致。
|
|
|
|
1 |
杨斐;杨宇亮;孙立军;;飞机起降荷载作用下的场道地基沉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2 |
杨斐;杨宇亮;;交通荷载对场道地基工后沉降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
3 |
杨宽;;交通荷载作用下低路堤软土地基沉降控制措施[J];交通标准化;2008年Z1期 |
4 |
梅英宝,朱向荣,吕凡任;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土地基弹塑性变形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7期 |
5 |
蔡安生,魏映华,莫凡华;金鸿公路软基路段地基处理方案评估及验算[J];广东水利水电;2004年03期 |
6 |
吴晓伟;;高速公路工后沉降预测新方法[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
7 |
肖朝乾;;时速200km客货共线铁路遂渝线软土路基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
8 |
张明星;李言新;雷美清;;基于Monte-Carlo法的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可靠性分析[J];土工基础;2009年04期 |
9 |
杨延军;;石安高速公路软基工后沉降控制方法[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9年03期 |
10 |
袁志;;按沉降控制设计方法处治软基路堤[J];山西建筑;2009年34期 |
11 |
刘奇祥;;码头后方陆域软基处理工后沉降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
12 |
程丽萍,陈忠汉,宰金璋;软土地基上桥坡的监测与分析[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9年03期 |
13 |
曹立智,徐庆军,高绪政;浅析软弱地基的处治[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0年05期 |
14 |
程军,杨新安;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对策及效果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
15 |
饶为国,杜文锋,罗卫东,张铁立;三点法推算桩—网复合路基工后沉降量[J];公路;2001年08期 |
16 |
郭力群;城市主干道软基复合处理[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7 |
刘静;;变形监测在新黄高速公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5年06期 |
18 |
张海;;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法优劣评价[J];科技资讯;2006年05期 |
19 |
沈毓晖;;软土地基工后沉降特点与处治[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9期 |
20 |
尤昌龙;;无碴轨道工后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的集成理念[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