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吸附催化协同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有机废气

陈杰  
【摘要】: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每年排入环境的有毒有害废气大幅增加,尤其是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的排放,严重干扰居民的日常生活,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工艺流程简单、开停方便、运行费用低、去除效率高,在VOCs治理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采用高压脉冲电源和线筒式介质阻挡反应器对甲硫醚在空气中的降解情况、背景气对甲硫醚降解的影响和等离子体+吸附复合技术降解甲硫醚做了基础研究;对皮革厂产生的VOCs废气进行实验室小试;建立光电一体化去除木业行业喷漆VOCs废气示范工程。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在本实验条件下,甲硫醚去除率随着峰值电压、脉冲频率、停留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甲硫醚初始浓度过高会导致去除率的下降,但是在出气达标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初始浓度有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在本体系中,甲硫醚由等离子体反应器降解后的主要副产物是O3、NOx、SO2。甲硫醚的初始浓度增加可以降低出气中O3、NOx的含量,SO2浓度则会提高。在较高峰值电压下,出气中SO2选择性会提高。流量为1000mL/min,甲硫醚初始浓度为832mg/m3,峰值电压为40kV时,甲硫醚去除率为100%,SO2选择性为70%。 (2)甲硫醚的浓度一定时,在不同的背景气中,等离子体反应器的起晕电压均与总气压成正比。当甲硫醚浓度为832mg/m3,标准大气压下,本实验中反应器的起晕充电电压为2.4kV。在相同的峰值电压下,甲硫醚在介电常数小的背景气中容易降解。等离子体环境下,背景气中不同的湿度条件对甲硫醚的降解有较大影响。适当的湿度可以提高去除率和能量利用率。本实验的最佳湿度为0.3vol%。O2在等离子体降解甲硫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O2在高能电子和自由基的作用下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O3和含氧自由基,促进甲硫醚的降解。背景气中O2含量直接决定副产物O3、NOx、SO2的生成量。当背景气中O2含量为5%时,甲硫醚去除率较高,同时副产物O3、NOX、SO2生成量相对较少。 (3)峰值电压和初始浓度是影响皮革废气(主要成分二甲胺)去除率和能量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在峰值电压为41.25kV时,761mg/m3的二甲胺去除率可达100%;高的氧气含量可促进含氧活性粒子的生成,从而提高二甲胺的去除率;背景气中的高湿度会增加等离子体反应器中OH自由基的浓度,抑制臭氧生成,从而影响二甲胺的去除效果。在实验条件下,0.3vo1%为低温等离子体降解二甲胺的最佳湿度;低温等离子体降解二甲胺和甲硫醚混合废气时存在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去除率、能量利用率并减少副产物生成,总污染物的能量利用率从2.13mg/kJ提高到5.20mg/kJ。 (4)吸附饱和甲硫醚的活性炭在介质阻挡放电区域内可以有效再生,活性炭经过4次再生后再生效率保持在90%以上。活性炭再生效率随着等离子体反应器中能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在本实验条件下,背景气中含有适当的湿度可以促进活性炭的再生。另外,背景气中低氧气含量(≤5vo1%)对活性炭再生起促进作用,而高氧气含量(5vo1%)起抑制作用。活性炭在低温等离子体再生过程中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增加,但是持续的再生过程会引起活性炭表面结构坍塌和微孔堵塞,从而降低活性炭对甲硫醚的吸附能力。同时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也会削弱活性炭对甲硫醚的亲和力。 (5)活性炭协同介质阻挡放电能显著提高甲硫醚去除率。湿度极大地影响甲硫醚在活性炭协同低温等离子体体系中的降解。在20℃时,25%的相对湿度最有利于促进甲硫醚去除。活性炭协同等离子体可以有效控制出气中的副产物。在合理的能量密度下,等离子体会改变活性炭表面性质,使活性炭长时间保持吸附活性。 (6)低温等离子体与紫外光催化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去除木业家具厂产生的喷漆VOCs废气,最终实现VOCs废气达标排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文俊,李坚,金毓峑,樊林栋;低温等离子体法处理甲醛气体[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4期
2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系统集成空气净化技术开发”通过成果鉴定[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3 ;第四届全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J];稀有金属;1988年01期
4 ;涤纶织物低温等离子体减量新技术[J];印染;1995年12期
5 陈杰瑢,王雪燕,李尊朝,何瑶;低温等离子体对纤维的表面改性[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6 刘道清,季学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在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04年03期
7 赵晓军;马威;程国斌;;放电等离子体联合其它物化方法控制空气污染研究与进展[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王艳芳;;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净化废气的研究进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4期
9 吴承康;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进展[J];物理;1991年03期
10 马卫华,邬国铭;低温等离子体在合成纤维表面改性中的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1995年01期
11 柳晶晶,袁志兵,袁兴成,荣命哲;低温等离子体去除空气中NO_2技术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5年02期
12 许晓俊,阚亮亮;污水处理厂低温等离子体恶臭治理技术[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8期
13 李凯;唐晓龙;易红宏;宁平;叶智青;康东娟;宋敬浩;;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脱除NO_x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0年06期
14 姚伟卿;;低温等离子体结合催化去除VOC_S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8年11期
15 张键;低温等离子体在有机废水处理中应用的探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6年01期
16 邹克华;严义刚;刘咏;王保伟;宁晓宇;许根慧;;低温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2008年02期
17 梁红军,後晓淮;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方法改性高分子材料表面[J];化学通报;1999年06期
18 张吉人;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应用专题系列介绍 第五讲 低温等离子体在制造超细粉末中的应用[J];物理;1986年08期
19 李莹,李柯,陈杰瑢,刘峰,王志强;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消毒技术的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04年07期
20 杨隽,汪建华;低温等离子体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表面改性[J];材料工程;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虎;洪峰;张菁;石建军;;大气压介质阻挡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的灭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王钧;;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循环中断影响因素及过程控制[A];中华护理学会第六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暨两岸四地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0年
3 解林坤;杜官本;梁艳君;邓启平;柴希娟;;低温等离子体改性LDPE薄膜与粘接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朱晓东;马锦秀;刘万东;李弘;谢锦林;;中国科大低温等离子体研究进展——放电物理基础及材料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5 崔伟华;;应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唐秀娟;叶菱玲;冯发达;闫克平;;低温等离子体结合银基复合氧化物催化降解甲苯[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马桂秋;翟锦江;刘犇;李晨;盛京;;聚合物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及其原位接枝共聚:表面组装与原位合金化[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吕静;李振花;王保伟;许根慧;;反应器型式对甲烷低温等离子体转化制C_2烃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苏葆辉;陈治清;冉均国;;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提高复合树脂亲水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10 于永亮;杜卓;陈明丽;王建华;;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吸附催化协同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有机废气[D];浙江大学;2011年
2 章旭明;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家良;低温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邹秀;低温等离子体磁鞘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勇;材料表面处理高频高压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电源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孙爱萍;低温等离子体应用中的几个理论问题[D];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00年
7 傅鑫;一种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流动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小冰;去细胞牛颈静脉经RGD修饰促进内皮生长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王军;NTP技术转化柴油机NO_x及再生DPF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D];江苏大学;2009年
10 曾文;聚氨酯—胶原复合外耳支架的制造及基础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向云;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汽油机废气排放的实验及反应动力学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2 廖晓斌;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净化有机废气反应自由基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燕杰;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及装置[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简英杰;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废气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龙千明;脉冲放电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组合处理VOCs的装置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邢金丽;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室内VOCs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金文俊;低温等离子体对PTT纤维的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王玲玲;葡萄糖氧化制备葡萄糖酸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颜凌燕;低温等离子体协同改性吸附催化剂脱除NO_X[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10 侯文慧;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耦合CFD方法的等离子体烟气多污染物净化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洛祁;低温等离子体手术刀技高一筹妙手回春[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美国发明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法[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郑焕斌;美国发明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法[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张兴刚;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成功治理异味气体[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张建军;活性炭纤维有机废气回收装置使用案例分析[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李红玉;广州黑马科技变有机废气为“金山”[N];中国企业报;2008年
7 李红玉;黑马科技:用技术实现有机废气资源化[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张建军;活性炭纤维有机废气回收装置技术在印刷及干复领域生产过程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10年
9 赵世亮;有机废气的治理[N];中国包装报;2009年
10 文文;印刷企业溶剂回收处理的方法[N];中国包装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