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共轭聚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生化传感领域的应用
【摘要】:荧光共轭聚电解质(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s, CPEs)是指带有离子化侧链的一类水溶性荧光共轭聚合物。它们一方面传承了共轭聚合物的独特π-π*共轭电子结构、分子导线效应和显著的信号放大作用,同时又具有聚电解质的良好水溶性以及较强的静电行为,因而在高灵敏的生化传感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与应用潜力。截至目前,荧光共轭聚电解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物分子(包括糖类、蛋白质、酶类以及核酸等)的高灵敏检测。本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型荧光共轭聚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酶活性分析方面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1)基于一条简便的合成路线制备了一种带有磺酸基团的PPE类荧光共轭聚电解质(PPESO3),并成功将该路线拓展应用于一种新型羧基PPE (PPE-OBS)的制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聚酰胺-胺(PAMAM)类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策略,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多羧基荧光共轭聚电解质(PPE-(COOK)4).
2)重点研究了PPE-OBS与PPE-(COOK)4的基本性质。其中,PPE-OBS由于水溶性较差,从而导致其荧光量子产率较低,并且不稳定。但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CTAB、PVP)后,则PPE-OBS的量子产率及稳定性均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相比较而言,PPE-(COOK)4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稳定的荧光发射以及较高的量子产率等优点。这主要是由于较高密度的离子化侧链不但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并且还可以增强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从而阻止PPE-(COOK)4在水溶液中的聚集。
3)基于PPESO3的聚集与解聚集(荧光猝灭/恢复)现象发展了一种无标记、超灵敏的蛋白酶检测方法。该方法以阳离子小肽诱导PPESO3发生聚集作用(荧光猝灭)为起点,一旦该小肽被蛋白酶催化水解,则体系的荧光恢复,因而不需要任何标记探针即可以实现不同蛋白酶的灵敏检测。研究发现,五聚精氨酸(Arg5)不但可以有效猝灭PPESO3的荧光,而且经过任一酶切即可以大幅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诱导PPESO3发生聚集的能力。这使得所发展的胰蛋白酶检测体系具有超高的灵敏度,检出限为0.25 ng/mL(11 pM),比目前的绝大多数方法都低1~2个数量级以上。另外,HPLC与MS表征均证实,当寡聚精氨酸的长度低于一个“阈值”时(Arg4),胰蛋白酶对它的酶解速度将大幅降低。利用这一现象,并仔细设计酶切位点与肽链长度,进一步发展了一种糜蛋白酶的检测方法,不但具有超高的灵敏度(检出限0.15 ng/mL,~6pM),而且还表现出了出色的选择性。
4)基于PPE-(COOK)4/Cu2+猝灭体系的荧光恢复现象发展了一种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PPE-(COOK)4在PBS缓冲溶液(10mM,pH 7.4)中,不仅对于Cu2+具有高灵敏的响应(KSV=4.8×106M-1),而且还表现出了极佳的选择性,因而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铜离子荧光探针。进一步利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性谷胱甘肽(GSSG)在恢复PPE(COOK)4/Cu2+荧光方面的显著差异,成功发展了一种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检测方法,检测下限为0.2 mU/mL,远远低于目前通用的分光光度法。此外,该方法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检测结果与NADPH的浓度变化无关,因而准确、可靠,适用于GR的活性监测以及GR抑制类药物的筛选等研究。
|
|
|
|
1 |
李再峰,梁自禄,田慧,刘伟;阴离子型封闭聚氨酯聚电解质的制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09期 |
2 |
陈子成;刘温霞;张克庆;;聚电解质配合物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J];黑龙江造纸;2006年03期 |
3 |
王兴涌,张连信,郑宏伟;阳离子聚电解质PAK-1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4 |
王浚,孙静,高濂;聚电解质分散剂对Y-TZP悬浮液性能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1999年02期 |
5 |
刘温霞,隆言泉,王启常,谢来苏;阳离子聚电解质在纸浆纤维上吸附时的动态变化[J];造纸化学品;2001年01期 |
6 |
张立伟,李峰,夏海平,周勇亮,林华水;有机硅参与的聚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2年01期 |
7 |
李瑞欣,张西正,武继民,郭勇,关静;对电场响应的聚电解质凝胶响应机理及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5期 |
8 |
曹志源;方建慧;丁益民;王玉芹;张沁;饶薇薇;张慧;;聚电解质复合纳滤膜的设计性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7期 |
9 |
吉轩廷;张启义;赵鹏;尹瑞峰;;两端锚定的单链聚电解质在交流电场中的滞后效应[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6期 |
10 |
刘懋涛,王甦畛;聚电解质-磺化聚砜溶液的渗透压[J];高分子学报;1986年03期 |
11 |
张建功;;聚阳离子型电解质固色剂制备工艺简化的探讨[J];精细石油化工;1992年01期 |
12 |
高峰,严宇,任碧野,童真;芘标记磺酸基聚电解质在水与DMSO中的荧光光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
13 |
余海湖,杨恩宇,陈小幺,李鸿辉,姜德生;有机分子与聚电解质静电吸附成膜特性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4年04期 |
14 |
马建中,王伟,杨宗邃,封麟先,胡耿源;皮革化学中的聚电解质理论[J];皮革化工;1998年04期 |
15 |
刘全伟,李艺,王治流,谢鸿峰,杨琥,程镕时;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J];高分子学报;2005年04期 |
16 |
陈翠贞,李卓美,张雪馨;MGS对活性艳红X—3B絮凝作用的研究[J];环境工程;1995年03期 |
17 |
李秀宏,谭智敏,黄兰,李晓龙,麦振洪,李明;金属纳米颗粒-聚电解质多层膜的X射线反射率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7期 |
18 |
金付强,黎钢,郝立根,张广清;沉淀聚合法制备丙烯酰胺类聚电解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4年06期 |
19 |
王风云,夏明珠,雷武,石文艳;高相对分子质量聚电解质的阻垢性能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5年03期 |
20 |
张清;陈向晶;姜逸倩;邱凤仙;;侧链含偶氮生色分子的聚电解质的合成及表征[J];化工时刊;200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