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叶原花色素的研究
【摘要】: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C6·C3·C6基本构架的多酚类物质,其中原花青素型原花色素分布最为广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原花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以及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活性功能。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是我国南方特产水果,目前有关杨梅的研究利用主要以杨梅果实为主。杨梅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每年修剪下来的杨梅叶常被当做废弃物而丢弃。已有研究表明杨梅叶中富含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植物资源。
本文主要以杨梅叶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分离原花色素,进而对其结构组成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它的抗氧化和抗癌活性及机理,评价了它的食用安全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以荸荠种杨梅叶为原料,采用Sephadex LH-20等分离方法分离纯化杨梅叶原花色素,采用光谱分析、酸催化降解、HPLC-MS及NMR等方法分析了原花色素的结构组成。结果显示杨梅叶可提取(EPAs)及不可提取原花色素(UEPAs)均为原飞燕草素,可提取原花色素的末端单元只含有表桔儿茶素桔酸酯,延伸单元主要含有表桔儿茶素桔酸酯,此外还含有少量表桔儿茶素。所有组成单元通过B型键连接而成,即杨梅叶原花色素为B型原花色素,未检测到A型原花色素。杨梅叶原花色素平均聚合度为6.5。不可提取原花色素主要由表桔儿茶素桔酸酯组成,还含有少量表桔儿茶素。杨梅叶原花色素的以上结构组成特点显示其在已有研究材料中具有独特性。
研究了不同杨梅叶中原飞燕草素的组成(NP-HPLC-DAD法和酸催化降解法),结果显示所有杨梅叶原花色素都包含有EPAs和UEPAs,不同品种不同嫩度杨梅叶中的原飞燕草素的组成是不同的。对于荸荠种杨梅叶,无论是EGCG含量,还是原飞燕草素低聚体和高聚体含量,嫩叶中都高于次嫩叶和老叶,同样地,UEPAs含量也是嫩叶高于其他叶。而对于东魁种杨梅叶情况则有所变化,除UEPAs含量是嫩叶中最高外,其他如EGCG、原飞燕草素低聚体和高聚体的含量都是老叶中含量最高,另外两种嫩度杨梅叶差别不大。在本文中,用NP-HPLC法分析原花色素组成,结果说明无论是荸荠种还是东魁种杨梅叶,其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的含量总合大于聚合度大于4的EPAs。
利用HPLC-DAD-ESIMS等方法分析了杨梅叶中原花色素低聚体及其他小分量多酚类物质。鉴定出了四种黄烷-3-醇单体、三种原飞燕草素二聚体以及两种原飞燕草素三聚体。鉴定出的其他酚类物质有没食子酸和六种黄酮糖苷,其中杨梅黄酮糖苷为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分析了荸荠和东魁两种杨梅叶不同嫩度叶子中原飞燕草素等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显示两栽培品种嫩叶中总酚及原飞燕草素含量均最高。
采用DPPH法和FRAP法测定了杨梅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分析了抗氧化成分,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主要抗氧化成分原花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杨梅嫩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最强,如在DPPH体系中,其EC50值为4.15μg/mL(荸荠)、6.70μg/mL(东魁),荸荠嫩叶抗氧化能力强于葡萄籽原花色素:提取物抗氧化能力与原花色素含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DPPH)、0.97(FRAP);丙酮浓度、时间、料液比和温度对原花色素提取量影响显著,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丙酮浓度56.93%、时间31.98min、料液比1:44.52、温度50.00℃,在此条件下,预计原花色素提取量为121.2mg/g,验证实验结果为117.3±5.1 mg/g,两者差异不显著。
以荸荠种和东魁种嫩叶为原料,研究热水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提取物中总酚含量、原花色素含量、原花色素组成及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总酚和原花色素含量一般均随提取温度的升高和提取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是超过一定温度或时间时其含量略有下降。当提取条件一定时,荸荠种总酚和原花色素含量低于东魁种。提取条件对不同聚合度原花色素含量也有影响,一般在较低温度时(不超过75℃)低聚体部分的含量会随提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较高温度时含量减少,高聚体部分的含量随提取温度的升高和提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不同体外抗氧化试验体系(DPPH、ABTS、铁氰化钾、FRAP、螫合金属离子)分析结果表明杨梅叶原飞燕草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与抗坏血酸、葡萄籽原花青素和杨梅叶中的其他黄酮醇和酚酸比较,杨梅叶原花色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仅次于没食子酸,显著强于抗坏血酸、葡萄籽原花青素以及杨梅叶黄酮醇,还原能力强于葡萄籽原花青素,螯合金属离子的能力较弱,与EDTA无可比性。将杨梅叶多酚及原花色素添加到油脂中去,它们都能够有效缓解油脂的氧化腐败,杨梅叶原花色素缓解油脂氧化的能力显著强于杨梅叶多酚及BHT。杨梅叶原花色素平均聚合度对其清除自由基能力影响显著,其清除自由基能力随平均聚合度的增加而增强。相对而言,平均聚合度对杨梅叶原花色素的还原力和螯合金属的能力影响较小,随着平均聚合度的增加,其还原力逐渐减小,金属螯合能力逐渐增强。
选用卵巢癌(OVCAR-3和CP-70)和前列腺癌(DU-145和PC-3)各两种细胞株系分析了以原花色素为主要成分的杨梅叶多酚(BLP)的抗癌活性。BLP能够显著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而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BLP能够抑制血管生成主要因子VEGF的表达,并能够抑制调节VEGF表达的HIF-1α和p-AKT基因的表达,且对p-AKT的抑制作用强于对HIF-1α。BLP也能够显著抑制所选癌细胞中cMyc的表达。BLP对所选癌细胞中NF-κB表达的影响因细胞而异。BLP对所选癌细胞中保护性蛋白PTEN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综合研究结果可以推测BLP抗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的作用是对以上几种基因表达综合调节的结果。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及30天大鼠喂养试验评价了杨梅叶酚类提取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受试动物各项指标正常,初步说明杨梅叶提取物具有食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杨梅叶原花色素是一种结构独特、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酚类物质,同时杨梅叶原花色素还具有抗癌的活性功能,因此杨梅叶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优良资源。
|
|
|
|
1 |
王白坡,钱银才,沈湘林,陆斌,陈德会;杨梅与林木混生低产的环境因素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0年02期 |
2 |
茅葆菊;;复旦复农氨基酸叶面肥在杨梅上的应用效果[J];浙江柑桔;2005年04期 |
3 |
冀小君;王淑君;梁延寿;李宝霞;廖栩;杨瑞;;正交试验法优选杨梅叶提取工艺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0年02期 |
4 |
郭立中;邓先琼;姜小文;;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1期 |
5 |
杨艳婧;张学武;;西兰苔籽中异硫氰酸盐鉴定及诱导OVCAR-3细胞凋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
6 |
李金玲;樊卫国;;土壤干旱胁迫对杨梅生长及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年05期 |
7 |
袁德辉;金志凤;景元书;洪毅;;杨梅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J];科技通报;2010年04期 |
8 |
刘辉,郭延平,胡美君;杨梅光合作用的低温光抑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年04期 |
9 |
乐爱文;袁瑞;耿力;朱元方;姚珍薇;杨环;;Maspin在卵巢癌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6期 |
10 |
金志凤;李永秀;景元书;王立宏;;杨梅光合作用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J];果树学报;2008年05期 |
11 |
邵毅;叶文文;徐凯;;温度胁迫对杨梅光合作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6期 |
12 |
王芳;董乐;戴聪杰;林娈;林静;;杨梅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rSOD1)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22期 |
13 |
陈绘画;杨胜利;周钦富;;我国杨梅病虫害简述[J];林业勘察设计;2009年01期 |
14 |
沈建国,谢荔岩,翟梅枝,林奇英,谢联辉;杨梅叶提取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化学成分初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5 |
孙志栋;柴春燕;袁妮娜;黄胜利;徐永江;徐小君;;杨梅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筛选和优化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6期 |
16 |
林健;金敬峰;孙薇;;山东广翅蜡蝉为害临海杨梅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南方果树;2009年06期 |
17 |
张绍勇;李桥;陈安良;;杨梅叶抑菌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鉴定[J];农药学学报;2011年02期 |
18 |
陈文伟;张中伟;赵静;贾振宝;洪瑶;;杨梅叶总黄酮超声-微波协同萃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19 |
何冰;何计兴;何新华;李峰;韦泓明;蔡春波;;铅胁迫对杨梅生理特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
20 |
段志坤;;杨梅褐斑病防治技术[J];果农之友;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