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铜的植物吸收累积与毒性效应初探
【摘要】:纳米金属氧化物由于其独特的电、磁、催化特性,在高温超导、有机催化、传感器、电极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纳米金属氧化物所具有的潜在生态毒性与环境风险也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某些特定种类的纳米颗粒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的研究结论已有报道,但关于植物能否将吸收进入根内的纳米颗粒在体内进行转运仍存在很多争议。作为纳米金属氧化物中重要的一种,纳米氧化铜(CuONPs)正被广泛应用于船只的防腐涂料、墨水、塑料制造、抗菌涂料等多个领域。本课题以铜耐性和富集植物——海州香薷和常见蔬菜品种——黄瓜作为模型植物,通过室内添加不同浓度的CuONPs (0、100 mg/L、200 mg/L、500 mg/L和1000 mg/L)以及CuONPs在Rorison营养液中释放的可比剂量可溶性铜(0.5 mg/L)的水培实验,研究植物对CuONPs的吸收积累以及CuONPs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在CuONPs处理下,两种植物各个组织中铜累积量都明显高于0.5 mg/L可溶态铜处理组或对照组,经1000 mg/L CuONPs处理后的海州香薷茎、叶中铜的累积量分别达到110.2mg/kg和90.8mg/kg,远高于0.5 mg/L可溶态铜处理组(32.5 mg/kg和25.3 mg/kg)和对照组(18.3mg/kg和13.8 mg/kg)。TEM-EDS结果显示,在CuONPs处理下两种植物根、茎、叶各组织细胞中都发现颗粒沉积物,且沉积物中铜含量均高于背景值,疑似为CuO颗粒沉积。μ-XANES拟合结果表明,在CuONPs处理下两种植物不同组织累积的铜中,CuONPs相似结合态都占相当比例,即使在海州香薷和黄瓜叶中也高达43.5%和47.2%,但前期的离子态铜处理实验中并未在植物体内发现CuONPs相似结合态。以上结果表明CuONPs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并被向上转运至植物茎、叶组织处。
与对照组相比,在CuONPs处理下两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都发生明显下降,MDA含量出现显著上升;但0.5 mg/L可溶态铜处理组并未出现类似现象。这表明CuONPs的毒性并不直接来自于有限的溶出的离子态铜,而是源于纳米颗粒态,并且纳米颗粒态CuO的毒性比在溶液中溶出的可溶态铜强。
对比CuONPs处理下海州香薷和黄瓜对铜的吸收累积能力以及生长抑制状况,发现同等剂量的CuONPs处理下海州香薷各组织中铜的累积量都高于黄瓜,表明作为铜富集植物的海州香薷对CuONPs同样具有较高的富集特性;但本研究中并未有明显证据表明作为铜耐性植物的海州香薷对CuONPs具有高于普通植物的耐受特性,因此相关结论的得出还需进一步研究。
|
|
|
|
1 |
张庆费;何明珠;姚一麟;;铜污染修复植物 海州香薷[J];园林;2010年06期 |
2 |
施积炎,陈英旭,田光明,林琦;海州香薷和鸭跖草铜吸收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年06期 |
3 |
李锋民,熊治廷,胡洪营;海州香薷对铜的蓄积及铜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
4 |
刘杰,熊治廷,黄河;Cu~(2+)胁迫下海州香薷生理反应的种群差异[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6期 |
5 |
唐世荣;重金属在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叶片提取物中的分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2期 |
6 |
董克虞,陈家梅;镉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吸收累积的关系[J];环境科学;1982年04期 |
7 |
姜理英,杨肖娥,叶正钱,石伟勇;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对Cu、Zn的吸收和积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
8 |
董克虞,陈家梅,邓小莹;农作物对镉的吸收累积规律[J];环境科学;1981年03期 |
9 |
昝树婷;杨如意;汪伟伟;;土壤理化性质与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铜锌积累的关系[J];生物学杂志;2011年01期 |
10 |
张红晓;宋玉峰;王桂萍;沈振国;;铜胁迫下海州香薷根中铜诱导蛋白的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7期 |
11 |
吴启堂,陈卢,王广寿;水稻不同品种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和机理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1期 |
12 |
王发园,林先贵,尹睿;丛枝菌根真菌对海州香薷生长及其Cu吸收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5年05期 |
13 |
李宁;吴龙华;李法云;骆永明;;不同铜污染土壤上海州香薷生长及铜吸收动态[J];土壤;2006年05期 |
14 |
孙慧锋;朱顺达;;氮素形态对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铜吸收和积累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5期 |
15 |
田生科,李廷轩,彭红云,杨肖娥,李廷强,Ejaz;铜胁迫对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根系形态及铜富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3期 |
16 |
柯文山;熊治廷;谢明吉;熊双莲;黄河;李民敬;;不同来源的海州香薷和野胡萝卜的铜抗性及铜积累差异[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
17 |
曾巧云;莫测辉;蔡全英;吴启堂;;不同基因型菜心-土壤系统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分布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
18 |
李淑仪;林翠兰;许建光;蓝佩玲;廖新荣;王荣萍;;施硅对小白菜吸收累积和迁移重金属铬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2期 |
19 |
王庆文;;土壤铅锌污染对青菜的生理响应及重金属累积效应的影响[J];环境科技;2009年05期 |
20 |
倪亮;石伟勇;颜军;吴龙华;宋建利;;海州香薷黄酮分布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效果的研究[J];科技通报;2010年04期 |
|
|
|
|
|
1 |
本报记者 张倩;科学认识酸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