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在根际界面的环境行为及微生物响应
【摘要】: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为土壤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及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前沿之一。研究有机污染物在植物根际的环境行为和微生物学机制,将为发展土壤有机污染的植物根际高效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为研究目标,重点聚焦多环芳烃在根际修复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围绕多环芳烃在根际微域的分配规律、消减动态、空间变异及其微生物响应,综合应用整合分析、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共溶剂模型、有机溶剂分级提取、等价毒性浓度、DGGE和qPCR等技术,开展了多环芳烃在植物根际的环境行为及微生物响应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利用整合分析对所有2008年之前发表的关于植物根际对多环芳烃消减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研究,明确了植物根际效应对多环芳烃消减的整体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根际效应对多环芳烃的消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植物根际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的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的结果一致,但多环芳烃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进一步利用整合分析得到的16种多环芳烃的累积效应值和分子结构参数构建了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植物对多环芳烃消减的根际效应。整合分析结果和定量构效关系模型为通过植物根际修复多环芳烃污染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发展多环芳烃植物根际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基于共溶剂模型准确获取多环芳烃在根际空间主要组分上的吸附平衡分配系数,解析了多环芳烃在根际界面的分配机制。对不同共溶剂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种共溶剂模型中贝叶斯模型的预测能力最为稳健,是预测多环芳烃在生物吸附材料上的分配平衡系数最有效的共溶剂模型。植物根际中主要组分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为真菌植物土壤,但是土壤中植物根系和真菌菌丝生物量远小于土壤,因此根际修复过程中通过植物根系和菌根吸附多环芳烃对修复的贡献率小于1%。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抑制了植物根系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抑制效应随多环芳烃疏水性增强而增大,去除根表铁膜后则根系吸附能力增强。基于双溶剂模型解析多环芳烃在根际空间的分配规律,明确了植物根际组分对吸附、固定多环芳烃的贡献,是进一步研究多环芳烃根际修复机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采用多层隔网根箱构建距离水稻根系1-5mm根际微域的空间梯度,分别采集第0、15、30、45天根际土壤样品构建多环芳烃消减的时间梯度。通过有机溶剂分级提取方法表征不同有效性多环芳烃在根际的时空变异,发现用于表征土壤中生物有效性多环芳烃的丁醇提取组分的变化反映了多环芳烃在根际消减动态,表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是影响多环芳烃消减的最关键因素。在水稻根际泌氧、降解微生物活性、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根际养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同污染浓度土壤中多环芳烃消减作用在水稻根际呈不同空间特征。随着多环芳烃污染浓度的增大,根际土壤中多环芳烃消减率最大的位置距离根系,由于植物根际过程对高毒性多环芳烃消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与水稻根际多环芳烃总浓度消减率相比,根际中多环芳烃等价毒性浓度消减率更高。采用等价毒性浓度评价植物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将污染修复直接与人类健康风险联系起来,对正确评价植物根际修复技术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借助DGGE和qPCR方法表征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环芳烃降解细菌对多环芳烃消减过程的响应。添加多环芳烃后,距离水稻根系表面约3-4mm位置的微生物生长受到促进,高于距离根系更近的根际空间。虽然近根系的根际空间中根际分泌物含量更高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碳源促进微生物生长,但水稻根系释放的氧气会抑制厌氧微生物活性,因此水稻根际效应对微生物的促进是根际空间氧和根际分泌物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环芳烃降解细菌则在距离根系1-2mm的根际空间增多,且与多环芳烃在根际的消减规律一致。多环芳烃降解细菌为寡营养细菌,而双加氧酶催化多环芳烃氧化为好氧氧化过程,多环芳烃降解细菌在水稻根际界面空间中氧气含量高但养分亏缺的区域会受到促进,与其他微生物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因此多环芳烃降解细菌在根际能够通过生态位错位竞争策略避开与其他细菌的竞争。综合植物根际的多环芳烃消减规律与微生物响应动态,阐明了多环芳烃的植物根际修复过程及其微生物机制。
|
|
|
|
1 |
范淑秀;李培军;何娜;任婉侠;张海荣;许华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
2 |
孙倩;;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
3 |
王连生,徐良基,李小娟;多环芳烃在盐溶液中盐析常数和活度系数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7期 |
4 |
张大平,陈曦,戴乾圜;多环芳烃~(13)C─NMR化学位移的理论摸拟[J];光谱实验室;1995年03期 |
5 |
彭勣,鲁生业,宋瑞琨;硝基多环芳烃致突变性构效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6年04期 |
6 |
刘瑞莲;马西林;丁中华;赵振华;全文熠;田德海;;大同市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分析[J];环境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
7 |
朱利中,松下秀鹤;空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7年05期 |
8 |
赵云英,马永安;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2期 |
9 |
贾瑞宝,陈家全,周维芳;固相圆盘萃取(SPE-disk)技术富集水中多环芳烃的方法研究[J];山东化工;1998年05期 |
10 |
吴莹,张经,唐运千;南海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英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1 |
孙韧,朱坦;天津局部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分布状态[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
12 |
秦照萍,沈公羽;杭州市交通道口大气飘尘中多环芳烃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0年06期 |
13 |
朱琴,李良超,钟飞,杨军;多环芳烃的性质与拓扑指数关系的研究Ⅳ多环芳烃的致癌性与二阶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相关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4 |
聂麦茜,张志杰,孙先锋,雷萍;特效黄杆菌对蒽菲芘的降解性能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5期 |
15 |
张建立,潘懋,钟佐燊,汤鸣皋;山东淄博煤矿区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初步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2期 |
16 |
秦松
,贾庆国
,杨红心;攀钢焦炉逸散物中多环芳烃定性分析[J];四川冶金;2002年03期 |
17 |
杨建刚,刘翔,余刚,龙涛,佘鹏,刘铮;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多环芳烃的溶解特性[J];环境科学;2003年06期 |
18 |
藤冈裕二,张国富;用阴离子化学电离质谱法分析多环芳烃和煤焦油[J];燃料与化工;2005年03期 |
19 |
赵文岩,韩萌,戴树桂;离子液体1-甲基-3-己基咪唑六氟磷酸用于水中多环芳烃萃取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5年04期 |
20 |
宋冠群,林金明;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技术[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