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接枝共聚膦腈的纳米毒性的初步研究
【摘要】:两亲接枝聚膦腈共聚物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材料,已在药物靶向治疗和抗肿瘤治疗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在聚膦腈分子主链上通过亲和取代反应引入了聚乙二醇亲水性的侧链,N,N-二异丙基乙二胺和丝氨酸甲酯的疏水性侧链,得到了新型的两亲接枝聚膦腈共聚物(PDS),聚合物的结构用FT-IR、1H表征,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后粒径在120nm-130nm范围内。
考察聚合物纳米粒在血液中的生物相容性,包括血浆蛋白对聚合物纳米粒的吸附实验和巨噬细胞(THP-1)定量摄取实验。巨噬细胞对聚合物的吞噬作用受血浆蛋白调理作用的影响,聚合物材料由于聚乙二醇亲水链的空间排阻作用,血浆蛋白的粘附量减少,具备较强的抗调理吞噬的能力,实现了血液长循环的目的。比较了两种带不同电性的聚合物纳米粒的血浆蛋白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荷正电的纳米粒子在血液中更容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消除。
用荧光染料FITC标记两亲接枝聚膦腈共聚物(PDS),用采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聚合物纳米粒在荷MCF-7裸鼠血浆和组织中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材料在肿瘤部位有稳定的蓄积,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较长,肝肾分布量较大。
将正常人肝细胞(L-02)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聚合物材料对人体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对荧光标记材料的摄取和细胞内分布,结果说明摄取量与浓度呈正相关,材料分布在细胞浆,未入核。比较了含有裸露伯氨基-NH2的PDS-NH2和无裸露伯氨基的PDS-BOC对肝细胞毒性情况的异同:两种聚合物材料与肝细胞孵育24小时后,MTT实验和LDH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聚合物材料PDS-BOC和PDS-NH2只在高浓度时对肝细胞有一定毒性,PDS-NH2材料毒性比PDS-BOC稍大;由肝细胞凋亡/坏死率实验结果说明,两种聚合物材料PDS-BOC和PDS-NH2引起细胞凋亡程度轻微,细胞凋亡率呈现浓度相关性,在高浓度时引起的细胞凋亡率相对明显,高浓度的聚合物材料PDS-NH2除了诱发细胞凋亡,也诱发细胞坏死;说明伯氨基作为潜在的毒性基团,引起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损伤,增加了材料毒性。肝细胞与高浓度聚合物材料(0.5mg/ml)作用时,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含量下降以及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增加,由这一系列分析结果可以推断:聚合物材料诱导细胞凋亡是通过内源性即线粒体损伤通路进行的。
将正常人肾细胞(HK-2)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聚合物材料PDS-BOC和PDS-NH2对肾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首先进行了MTT实验,LDH含量测定,再分别考察了细胞凋亡/坏死率,细胞ROS累积实验,细胞膜电位测定,ATP含量测定,Caspase活性检测这一系列实验,由这些实验结果判断,聚合物材料引起肾细胞毒性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PDS-NH2材料毒性比PDS-BOC稍大,聚合物材料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通路引发肾细胞的凋亡作用。
|
|
|
|
1 |
杨丽琛;锌缺乏对脑的发育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
2 |
张建江,舒为群;邻苯二甲酸酯雌性生殖毒性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5年04期 |
3 |
于瑞莲;;苯甲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0期 |
4 |
鲍思蔚,刘皋林;中草药肾毒性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02期 |
5 |
李红霞;黄厚今;;甲醛的毒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2期 |
6 |
杜丽霞;罗明媚;刘树民;;黄药子现代毒理学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7 |
张惠淑;林群;杨东辉;;阿尔茨海默症中Aβ毒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09期 |
8 |
毕勇毅,赵职卫;基因芯片——苯毒性机制研究的新起点[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年04期 |
9 |
曹露露;颜崇淮;沈晓明;;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生殖发育毒性及其机制[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08年05期 |
10 |
王君明;雷军锋;季莉莉;刘海;王峥涛;崔瑛;;基于以抗肿瘤为主要活性的黄药子毒性研究进展及对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12期 |
11 |
米生权,赵晓红;大气颗粒物PM10与PM_(2.5)的RAW264.7细胞毒性机制[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12 |
张琦;张大方;;乌头类生物碱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1期 |
13 |
丁虹,吴建元,童静,袁娴芬,陈俊,石刚刚;雷公藤甲素急性毒性及其机制研究[J];中药材;2004年02期 |
14 |
张仲林;彭成;刘宏伟;;生川乌对小鼠Focal adhesion信号通路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9年01期 |
15 |
王俊,张建鹏,任绪义,冯伟华;大鼠附睾组织镉中毒及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5年02期 |
16 |
丁剑;张剑波;;颗粒物中粗细粒子的毒性比较[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05期 |
17 |
谭强;刘移民;宋宏;;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毒性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6期 |
18 |
杨帆;卓荦;李上勋;孙婷怡;白英杰;刘良;;雷公藤甲素诱发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16期 |
19 |
赵杰;贾纯荣;朱坦;;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毒性及室内相关标准[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01期 |
20 |
陆国才;袁伯俊;;新药毒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