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

邱秧琼  
【摘要】:在知识经济加速、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最为关键的资源。在教育与职业互动增强的当今社会,国际范围内的教育质量保证以及学术/职业资历互认运动,促成了目前全球各类“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 framework)的产生。在工程教育界,质量保证和工程师国际流动也进一步成为热门的主题。围绕如何构建适当的资历框架以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和促进工程人才流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的研究问题聚焦于:1)分析资历框架的系统构成,2)分析现有资历框架的发展模式,3)技术图径分析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设计的对策建议。 本论文分7章讨论了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的发展脉络和设计构建。 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以知识论、质量保证理论和公共政策规制理论为基础,辨析“知识”、“知识体”、“资历”和“资历框架”的概念,梳理论文相关理论与概念元素,以备后续章节的应用。第3章以系统方式分析资历框架,从环境的视角、宏观的视角、功能的视角、微观的视角和过程的视角,分析资历框架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构架,为后文资历框架模式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框架基础。第4章“资历框架的模式分析”从集成五种系统方式入手,在Citespace知识图谱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若干资历框架做了模式分类,并对每个模式的样本案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概括并归纳了这些案例在构建资历框架、保证教育质量和促进终身学习氛围的共有的成功经验。第5章实证研究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借助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典型资历框架表征知识体的关键要素和资历框架学习结果的组成成分,从“知识”、“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4个维度的14个层面、72个学习结果组成成分中抽出了45个高频出现的核心成分作为资历框架建筑基础的核心知识体要素,并在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本论文初步的结论。第6章以技术图径的方法绘制出资历框架的技术图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的工程师资历框架的概念模型,并就促进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论文得出了以下几个有新意的结论如下: 1.在全球范围内的终身教育的氛围,工程科技人才的国际资历互认和流动的情境中,资历框架的诞生与发展模式具有形态多样性以及框架元素的一致性的特征。 资历框架受到其背景环境所限,其产生和发展具备多元化色彩。但是就资历框架的结构构成看来一致性很明显:都由区域/领域内的权威组织颁布;清晰罗列框架内的学习路径与职业通道;学习结果的阐述上也有一定的重合。其中,学习结果的描述便是知识体的具体表达。 2.资历框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受到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约束。从资历框架的教育性—职业性维度、通用性—专业性维度可以将资历框架分为四个模式,分别为模式Ⅰ:通用的教育资历框架;模式Ⅱ:通用的职业资历框架;模式Ⅲ:工程教育的资历框架;模式Ⅳ:职业工程师的资历框架。这四个模式中的资历框架在对于知识体表述上侧重各异,倾向不同。在不同资历框架中高频出现的学习结果组成成分可以成为未来构建资历框架的知识体基础,但该基础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更新与改进。 3.通过对资历框架构建的技术图径分析,本论文认为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的构建与应用可以建立在吸取国外资历框架建设的经验上,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统一的权威机构、大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基础性工作来开发并支撑统一的资历框架。在构建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时可采取国际化的策略,融通国际现有各种工程资历框架;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促进人才在社会结构中的纵向迁移与横向流动,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加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激发资历框架的知识网络效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在华;;获奖感言[J];中国研究生;2005年02期
2 ;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题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任向勤;;我希望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入——访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者林云锋[J];中国研究生;2009年02期
4 周应恒,耿献辉;预答辩制度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3期
5 ;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J];中国研究生;2005年03期
6 何明娥,刘运成,关勋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测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丁雪梅;明确要求 切实加强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的管理[J];中国地质教育;1998年04期
8 柳百新;博士学位论文要以学术论文作牵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09期
9 刘凤朝;;撰写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12期
10 胡玲琳;刁承湘;顾云深;;构建合理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中国研究生;2006年04期
11 ;电气学院张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12 魏娴;李玲;陈德军;;超越自我,止于至善——访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者钟文琪[J];中国研究生;2010年04期
13 顾建民 ,王沛民;设计:美国工程教育的新方向老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1995年05期
14 于立;博士学位论文创作中的十诫[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5 刘国铮;;我热爱 我享受 我满足——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戚学民[J];中国研究生;2007年07期
16 宋伟;;自由的逐梦者[J];中国研究生;2008年08期
17 杨秀;陈琳;袁梦倩;;真诚为学,超越自我——访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者圣凯[J];中国研究生;2008年10期
18 魏娟;卫羚;;追逐经世济国梦——访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者付文林[J];中国研究生;2010年06期
19 ;信息[J];教师博览;2011年01期
20 刘浔江;谈工程教育中基础理论课的数学体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7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克平;;国内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方面出版物简介(续Ⅴ)[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晓;覃永晖;;工程教育的“博弈”: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关于推荐200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知[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关于推荐200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知[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许月梅;;应用案例教学法加强本科生的工程教育——悬空寺横梁的力学建模训练[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晓玉;;我国需要开展HHC工程教育[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唐波;樊玮虹;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李克讓;陈朝光;;五十年臺湾工程教育之进展[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机械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秘书处正式成立[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冰;;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秧琼;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洪晓梅;转型时期中国社团功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熊明;真理和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高博;省域“文化馆”建筑计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吴剑卿;新型高效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肺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10 靳志和;考虑板厚效应或材料损伤的裂纹尖端场[D];清华大学;198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忠宜;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于淼;美国与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艺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维度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妍;基于CDIO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厉威成;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弘萍;医学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出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 范燕瑞;STEM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瑞;2001-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玲;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胡珏;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训练平台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红 记者 胥茜;论文无创新 一票能否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王握文周珞晶 吴丹;1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启示[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欧阳春艳;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揭晓[N];长江日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通讯员  汤宏;播撒创新的种子[N];解放军报;2006年
5 学位办;研究生院奖励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记者 金振蓉;工程教育发生重要变化[N];光明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王劲松;工程教育亟待改革[N];光明日报;2003年
8 徐宜军;哈工大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匿名评议制度[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朱振国;工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实践能力[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周玲玲;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