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BmDuox基因分析及中肠围食膜蛋白鉴定
【摘要】:双重氧化酶(Duox)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NOX)家族成员,此类氧化酶活化后产生的活性氧(ROS)具有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作用。
本文利用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家蚕双重氧化酶(BmDucx)基因,其cDNA大小为5,545bp,开放阅读框(ORF)长4,503bp,编码1,500个氨基酸残基,N端含有28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5’端非编码区(UTR)长240bp,3'端非编码区长802bp,含有9个典型的ATTTA基序。结构域分析显示BmDuox蛋白N端含有典型的过氧化物酶结构域,钙离子(Ca2+)结合域、铁还原结构域、6个跨膜域、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结构域。qRT-PCR结果显示BmDuox基因mRNA在家蚕的头部、睾丸和气管中表达水平较高。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mDuox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附近区域,细胞核中几乎没有信号。BmDuox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能被细菌和病毒显著地诱导激活。BmDuox基因缺失家蚕突变体生物学试验显示,经口摄入的荧光细菌在肠道中存留数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由此说明,家蚕BmDuox基因在抑制肠道微生物的过度增殖、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昆虫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 PM)由中肠上皮细胞分泌,是一层无色透明半透性膜,类似于脊椎动物肠道中的黏膜。它主要由蛋白质、蛋白多糖和几丁质组成。PM位于肠道内容物和中肠上皮之间,具有防止肠道上皮细胞受到外来食物的机械性损伤、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的侵入等作用。
本文利用shotgun技术对家蚕PM总蛋白进行了质谱分析,共鉴定了47种蛋白质。功能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的蛋白与催化活性、结合活性和转运活性有关,且参与代谢过程和先天免疫途径。进一步对其中两种新发现的蛋白基因(BmMtch和BmPM-24)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M蛋白基因BmMtch cDNA ORF长888bp,编码295个氨基酸残基。结构域分析其含有两个Mito_carr结构域和三个跨膜区。BmMtch基因在家蚕五龄幼虫脂肪体转录水平较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它确实在中肠和PM总蛋白中存在。BmMtch没有几丁质结合域,是家蚕PM的一种新的组成蛋白。另一种PM蛋白基因BmPM-24cDNA ORF长684bp,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在其N端含有15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Western blotting分析均能在中肠和PM中均能检测到其特异性条带。qRT-PCR结果显示BmPM-24基因主要在中肠、脂肪体和马氏管中表达。BmPM-24也没有几丁质结合域。
昆虫PM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并有助于高效生物杀虫剂的研发。
|
|
|
|
1 |
李敏棠,戴培桦,李载平,黄可威,陆有华;家蚕核多角体病毒DNA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图谱和感染性[J];科学通报;1981年22期 |
2 |
郭锡杰,钱元骏;免疫酶技术在家蚕病理研究上的应用[J];昆虫知识;1987年06期 |
3 |
潘沈元,何斯美;家蚕杂种一代数量性状预测模型的探讨——Ⅰ.模型的提出与验证[J];蚕业科学;1988年03期 |
4 |
徐卫华;影响家蚕受精选择性的若干因素[J];昆虫学报;1991年02期 |
5 |
李斌,鲁成,周泽扬,向仲怀;家蚕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育种研究进展[J];遗传;1999年04期 |
6 |
孙承铣;给家蚕添食磺胺噻唑钠液的生理影响及存活率的调查[J];昆虫知识;1964年03期 |
7 |
;接种白僵菌生产僵蛹片[J];微生物学通报;1976年02期 |
8 |
夏邦颖,郭郛;家蚕后丝腺信使核糖核酸的制备[J];科学通报;1979年16期 |
9 |
李敏棠,顾懋治,李载平,黄可威,陆有华;家蚕DNA对家蚕核多角体病的诱发作用[J];遗传学报;1984年04期 |
10 |
臧荣春,马志超;家蚕五龄幼虫血淋巴内维生素的研究[J];昆虫学报;1991年04期 |
11 |
戴玉锦,华刚;家蚕后部丝腺GPT的分离纯化与动力学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
12 |
陈震古;激光诱变家蚕突变及其遗传育种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1994年02期 |
13 |
刘金明,傅志强,林矫矫,田锷,蔡幼民,桂仲争,庄大桓,吴祥甫,刘瑞三;家蚕生物反应器与家蚕实验动物化饲育技术[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年S1期 |
14 |
陈大福,牛宝龙,翁宏飚,孟智启,吕顺霖;利用EST库资源克隆家蚕腺苷酸转移酶基因[J];蚕业科学;2004年02期 |
15 |
程廷才,夏庆友,刘春,赵萍,查幸福,徐汉福,向仲怀;家蚕chi、gluE和fruA基因与微生物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及基因水平转移初探[J];遗传学报;2004年10期 |
16 |
李长春,罗英,鲁成,唐云明;家蚕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与部分性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7 |
潘庆中,陈业林,陈劲伟,林健荣,黄自然;利用催青温湿度敏感性状控制家蚕性别[J];科学通报;1992年12期 |
1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激光诱发家蚕突变及其遗传育种的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达国际领先水平[J];激光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
19 |
陈江,魏金山,颜莎,王宇纲;应用离子注入技术对家蚕形态学及遗传学进行的初步研究(英文)[J];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1998年02期 |
20 |
李红梅,徐元康;家蚕染色体的C-带及其扫描电镜的初步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