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吡咯修饰碳载催化剂的研究
【摘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由于其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广受关注。使用昂贵的Pt作为阴极催化剂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开发非Pt催化剂成为近年来PEMFC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聚吡咯修饰碳载非贵金属复合材料作为氧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催化剂,探讨了其催化机理,组装成燃料电池对其进行了实证。
本文以吡咯、碳材料和Fe(或Co)硝酸盐类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合成了聚吡咯修饰的碳载过渡金属复合材料M-PPy/C;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谱、电子显微镜等材料分析方法以及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测试技术,对M-PPy/C的表面成分、微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明确了影响M-PPy/C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并讨论了其催化中心的构成,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氮掺杂的碳载过渡金属基催化剂催化机理,开发更高活性和稳定性的非铂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研究表明,化学法合成的聚吡咯保留了吡咯的环状结构。根据XPS测试结果,当用其修饰碳材料作为载体时,不改变碳载体中C元素的化学状态及其电化学性能。对于PPy修饰碳载Fe基催化剂,碳载体对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BP2000是比较理想的碳材料,以其为载体合成的Fe基催化剂作为阴极材料的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DBFC),在60℃时达到375mW cm-2的最大输出功率。
PPy修饰碳载过渡金属基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对催化活性影响更大。对比Fe基催化剂,Co基催化剂对氧电化学反应显示更好的催化活性。通过研究催化剂构成组分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明确了碳材料是构成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必要组分。PPy中的氮、Co与碳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PPy修饰碳载催化剂的活性位。Co与N之间的结合作用,影响了N原子的电子排布,进而改变与N原子结合的C元素化学状态,最终改变了其对O:的吸附和催化性能。
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对PPy修饰碳载钴催化剂进行了实证。寿命测试结果表明,PPy修饰碳载Co基催化剂具有与Pt/C相当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经过电极极化分析,DBFC中阳极的稳定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阳极催化剂层的结构改造,其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在65℃,放电电流为40mA cm-2时,其性能经过了1000h无明显衰减。
|
|
|
|
1 |
章冬云;吴曦;马紫峰;Levi T.THAMPSON;;基于碳化钼的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作用机理[J];催化学报;2009年04期 |
2 |
魏建良;王先友;易四勇;戴春岭;李娜;;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8年09期 |
3 |
蒋鹤麟,王瑛,吴志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开发[J];稀有金属;2000年04期 |
4 |
张向军;卢世刚;李文忠;;碳载铂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6年06期 |
5 |
马金福;刘艳;赖俊华;柳永宁;;双核双金属酞菁(FeCoPc_2)阴极催化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J];电化学;2009年03期 |
6 |
黄雯;王宇轩;李伟庆;;过氧化氢阴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Ⅰ——阴极催化剂的研究[J];电源技术;2011年07期 |
7 |
曹晓秀,赵炯心;聚合物膜燃料电池的发展状况[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01期 |
8 |
高晓佳;孙红;张珂;;PEM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层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9 |
杜森林,卢洪德,路连清;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发展[J];化工进展;1994年01期 |
10 |
张强,徐益谦;煤层气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预处理及发电过程[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12期 |
11 |
许业伟,袁文辉,关建郁,叶振华;燃料电池的进展[J];广东化工;2001年04期 |
12 |
杜娟,廖世军;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概况[J];广东化工;2004年04期 |
13 |
杜春雨;程新群;史鹏飞;尹鸽平;;前驱体对碳载铂纳米催化剂的影响[J];电池;2006年03期 |
14 |
孙彦平;冯卫;;燃料电池的进展[J];山西化工;1990年02期 |
15 |
张传福,黎昌俊,曾德文;燃料电池及其结构材料[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8年03期 |
16 |
林子敬,张晓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化学与热分析耦合的二维模型[J];无机材料学报;2003年03期 |
17 |
曾蓉;沈培康;;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第5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回顾[J];电池;2006年01期 |
18 |
;新书介绍[J];电源技术;2011年05期 |
19 |
李广洲,任红艳,陆真,夏长年;关于氢氧燃料电池的教学实验[J];化学教育;1999年Z1期 |
20 |
杨祖望;马淳安;;氢—氯燃料电池及其电催化剂研究[J];浙江化工;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