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的研究
【摘要】:目的:
调查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至2013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统计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策略,并讨论分析其预防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调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相关病史治疗记录,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入院主要诊断、入院合并症、血脂水平、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围手术期预防治疗措施、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的结果等。各项病历资料根据相关研究赋值统计,统计软件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
结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78例,男性86例,女性92例,年龄介于31-97岁,平均年龄(69.6±9.2)岁。第一年(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计患者88例,男性40例,女性48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8.1±8.7)岁,经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确诊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即DVT显性患者为2例,发生率为2.3%;此外,有临床症状或围手术期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未经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的患者有33例,即隐性DVT患者有37.5%。第二年(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共计患者90例,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31-97岁,平均年龄(71.3±9.4)岁,经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确诊下肢DVT形成(DVT显性患者)0例,发生率为0%,有临床症状或围手术期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未经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的患者有19例,即隐性DVT发生率为21.1%。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如下: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较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上升;性别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不显著;入院主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而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较其他诊断如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发育不良而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高;术前合并有肺部疾病、肿瘤、糖尿病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术前应用活血药物的患者其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无显著下降,术后应用规范的药物及物理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注射、利伐沙班口服抗凝治疗、下肢静脉泵等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术前卧床休息的时间超过2周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增大;术前D-二聚体水平大于500ug/L,术后D-二聚体值比术前明显升高(差值大于术前50%)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大,尤其是伴有下肢肿胀等疑似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临床表现患者,应进一步使用深静脉超声检查予以明确诊断治疗。
结论:
在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年龄段大于70岁且术前合并有糖尿病、肿瘤、肺部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前应用活血药物不能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围手术期规范应用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和下肢静脉泵等治疗并将手术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术前卧床休息时间长,D-二聚体水平大于500ug/L,术后D-二聚体值比术前明显升高(差值大于术前50%),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较高提示意义,应进一步结合临床表现及深静脉超声检查予以明确诊断。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应包括术前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围手术期监测、规范的药物和康复治疗、以及出院定期随访,且该策略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